缩略图

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字意识的培养方法探究

作者

苟金辉

利津县汀罗镇中心小学 257452

一、数字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与认知特征

数字意识的形成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的思维特点。该阶段学生开始具备守恒概念,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对抽象符号的理解仍需依赖具体事物。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搭建支架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在数学学习中,数字意识表现为对数量关系的敏感性、对数据规律的洞察力以及对数学符号的灵活运用能力。例如,学生在超市购物时能主动计算商品总价,或在排队时预估等待时间,均体现数字意识在生活场景中的迁移应用。

神经教育学研究表明,大脑顶叶皮层与数字加工密切相关,频繁的数学操作可促进神经突触连接的形成。小学生通过触摸、排序、分类等实践活动,能激活多感官协同参与,强化数字表征的神经回路。例如,用积木搭建几何图形时,学生需同时处理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这种复合型任务能有效提升数字与空间思维的整合能力。

二、生活情境中的数字意识渗透

家庭与校园是数字意识培养的天然场域。家长可通过“家庭记账本”活动,引导孩子记录每日开支并分类统计,在数据整理中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学校可设计“校园节水计划”,让学生测量水龙头流量并计算每日用水量,通过对比不同班级的节水数据,培养数据比较与分析能力。此类活动将抽象数字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数字工具价值的认知。

社区资源的整合能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人口普查时,需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并绘制统计图,这一过程涉及数据分类、百分比计算等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当学生发现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过 30% 时,会主动思考养老设施配置的合理性,从而将数学结论与社会议题建立关联。这种跨领域的探究学习,使数字意识成为连接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三、实践操作中的数字思维发展

动手操作是构建数字概念的核心路径。在“测量与估算”单元中,学生先用直尺测量课本长度,再用步测法估算教室面积,最后通过无人机航拍验证结果。这种“具身认知”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尺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适用场景。当学生发现步测误差主要源于步伐不均时,会主动调整测量策略,这种试错与反思正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项目式学习能推动数字意识的系统化发展。以“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为例,学生需制定采样方案、记录物种数量并分析分布规律。在处理数据时,他们需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类型:条形图展示不同区域植物种类数,折线图呈现季节变化趋势,饼图反映优势物种占比。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统计知识,更培养了基于数据做出决策的能力。当学生建议增加耐阴植物以改善林下生态时,数字意识已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力。

四、跨学科融合中的数字素养提升

数学与科学的融合能揭示自然规律中的数学本质。在“植物生长周期”研究中,学生需每日测量株高并绘制生长曲线,通过函数模型预测最终高度。当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出现偏差时,学生需分析光照、水分等变量的影响,这种基于数据的科学探究培养了严谨的实证精神。例如,某小组发现绿豆发芽率与温度呈非线性关系,通过控制变量法确定了最适生长温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作为科学语言的价值。

数学与艺术的结合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在“黄金分割与建筑美学”项目中,学生先测量人体比例寻找黄金分割点,再分析帕特农神庙等建筑中的黄金矩形。通过几何画板软件,他们能动态调整矩形长宽比并观察视觉效果的变化,最终设计出符合黄金分割的校园景观图。这种跨学科实践不仅深化了对无理数的理解,更培养了审美感知与数学表达的双重能力。

五、数字化工具赋能的认知升级

信息技术为数字意识培养提供了新范式。动态几何软件(如 GeoGebra)能可视化展示函数图像的生成过程,学生拖动参数滑块即可观察抛物线顶点坐标的变化规律。这种交互式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静态局限,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例如,在探究一次函数斜率意义时,学生通过调整斜率值发现其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对应关系,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与物理现象的深层联结。

大数据分析技术拓展了学习评价的维度。智能手环记录的学生运动数据可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包含步数、心率、卡路里消耗等多维指标。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数据时,需运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进行横向比较,并结合折线图分析运动强度的动态变化。这种基于真实数据的分析任务,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统计学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六、数学文化浸润中的意识内化

数学史的融入能赋予数字以人文温度。在讲解负数概念时,可引入中国古代《九章算术》中的“正负术”,对比印度、阿拉伯数学家的不同表示法。当学生了解到负数最初用于解决债务问题时,会意识到数学概念的产生源于现实需求。这种历史溯源不仅消除了对抽象符号的畏惧,更培养了从文化视角理解数学的能力。

数学思想的渗透能提升思维品质。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假设法、列表法、方程法等多种策略求解,并比较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当学生发现方程法能统一处理变量关系时,会自然领悟到代数思维的优越性。这种思想方法的提炼,使数字意识超越了具体问题的解决,升华为一般性的思维方式。

七、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数字意识培养仍面临现实困境:部分教师对数字意识的内涵理解片面,将之等同于计算能力;教材中生活化素材的呈现方式单一,缺乏真实问题情境的深度挖掘;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学习体验的碎片化。未来研究需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开发基于认知诊断的数字意识测评工具,实现精准化评估;二是构建“学校 - 家庭 - 社区”协同育人模型,形成教育合力;三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差异化发展需求。

数字意识的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的全过程。当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观点时,数学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关乎个体发展,更关乎未来公民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储备。

参考文献:

[1] 王柯雨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思维的策略分析 [J]. 智力 ,2024,(30):167-170.

[2] 高 小 春 . 新 课 标 下 小 学 生 的 数 感 培 养 策 略 [J]. 亚 太 教育 ,2024,(19):145-147.

[3] 张惠萍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4 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 ( 园 ) 长论坛论文选(六). 鹤山市沙坪街道镇南小学 ;,2024:161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