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李娇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毛岱中心学校  014112

引言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然而,当前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评价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对错轻思维的弊端,导致学生陷入机械刷题、思维僵化的困境。如何让作业评价真正成为撬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支点?答案在于打破分数至上的桎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标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关注知识掌握的扎实度,更要捕捉学生在数学思考、方法创新、态度养成中的闪光点,让评价成为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催化剂。

一、传统作业评价体系的现实困境

1. 维度窄化,思维缺位‌:评价过度聚焦答案正误(如人教版六年级《分数乘法》仅判计算结果),忽视解题策略的合理性(如多样化解题思路)、创新性及逻辑严谨性。

2.‌反馈迟滞,价值衰减‌:单一“√”“×”符号或笼统等级(优、良、中)无法传递具体学习信息(如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错误是因公式混淆还是空间想象不足),学生难以针对性改进。

3. 功能异化,抑制成长‌:作业沦为甄别工具而非发展阶梯,压抑探究兴趣,与用数学思维分析现实世界(核心素养内涵)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核心素养导向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整体性原则:评价要全面覆盖数学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在设计作业时,既要考察基础知识掌握,也要考查思维能力培养,还要关注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中得到提升,确保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能力发展。

过程性原则:评价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进步。采用分步记录的方法:学生先标注做题时的疑问点,老师针对性地给予思路指导,学生再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反思。这样就把作业本变成了记录思维发展的成长档案,让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

激励性原则:评价要以鼓励为主,突出正向引导。用特色称号代替简单打分,比如思维小能手、创新小达人等。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写评语,对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具体建议,对做得好的方面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实践策略

(一)差异化作业设计

差异化作业设计的核心在于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提供有梯度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这种设计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通过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先对本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清晰把握,然后针对具体知识点设计分层任务。以人教版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为例,在学习了表面积计算后,可以这样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层作业是直接计算给定尺寸的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主要考察学生对公式的掌握程度。比如一个长 5cm、宽 4cm、高3cm 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这类题目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基本概念。提高层作业则需要学生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如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长 8dm、宽 5dm、高 6dm,制作这个鱼缸需要多少玻璃?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算公式,锻炼空间想象和应用能力。挑战层作业则更具开放性,比如为班级设计一个收纳箱,要求容积不小于 50 立方分米,计算所需材料面积,并说明设计理由。这类任务不仅考察计算能力,更注重数学建模、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

(二)多元化评价主体

多元化评价主体是指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同伴甚至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构建多维度互动评价机制。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通过自评培养自我反思能力,通过互评学会客观分析他人思路,从而提升元认知水平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实施中需设计结构化工具,明确评价维度,确保评价聚焦学习过程与思维质量。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解题思路讲解会活动:

1. 制定评价量表‌:明确解题逻辑严密性、步骤完整性、语言表达清晰度三项核心指标,每项设定具体描述性等级标准;

2.实施多元互评‌:学生分组讲解4/5升果汁分装至1/10升瓶子的解题过程。讲解者需说明选择分数除法的依据(如求数量需用总量 ÷ 单量),听众则根据量表评价其是否清晰呈现数量关系、计算过程是否规范;

3. 促成深度反思‌:互评后要求学生对比他人评价与自评差异,撰写改进要点,例如我意识到未强调单位瓶的实际意义,需增强应用意识。

此类实践将评价转化为学习工具,使学生在表达 - 倾听 - 反馈循环中,既巩固分数除法的本质理解(总量 ÷ 单位量 Σ=Σ 数量),又发展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能力。评价主体多元化最终指向核心素养培育,使学生在多维视角中发现自我成长路径。

(三)动态化反馈调整

动态化反馈强调建立持续的、循环的评价机制,及时捕捉学生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这种反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跟踪与指导。教师要建立系统的记录方式,定期分析学生表现的变化趋势。如在五年级“小数乘法”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每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全班展评,重点展示不同解题策略的思维差异,如通过对比竖式计算与转化为整数计算两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每月对作业错题进行归类统计,当发现小数位数确定成为普遍性难点时,及时开发针对性练习,例如设计超市购物情境题,让学生在计算商品总价时自然强化小数点定位能力。学期末为每位学生生成可视化成长报告,用折线图呈现其在计算准确率、解题方法多样性等维度上的进步轨迹,并附具体改进建议。这种动态反馈系统的价值在于:其一,通过高频次、低强度的持续反馈减轻学生评价焦虑;其二,基于数据的精准诊断能有效避免教学盲区;其三,成长轨迹的可视化呈现让学生获得清晰的目标导向。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评价体系重构,本质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当教师从裁判员转变为成长观察员,作业本就不再是冰冷的对错簿,而是记录着学生数学思维萌芽、生长的鲜活日志。只有让评价回归育人本位,方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让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李晴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现状及优化设计建议 [D].江西 : 江西师范大学 ,2023.

[2] 刘敬红, 梁佳卉. 小学数学拓展性作业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教育 ,2024(1):36-38.

[3] 李大志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重庆三峡学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