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教师游戏观察解读能力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

作者

张亚婷

鄂伦春自治旗甘河民族中心幼儿园 165465

引言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以幼儿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与创造力发展的关键途径。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已由管理者转变为观察者和引导者。有效的游戏观察有助于教师精准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教育策略。然而,当前教师在游戏观察与解读中普遍存在困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观察流于表面,易受工作压力和班级规模限制,且解读常依赖主观判断,缺乏科学依据,影响教育决策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教师在游戏观察中的现状,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幼儿园教师游戏观察解读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多所公办园、民办园和社区园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认同游戏观察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明显短板。首先,观察目标设定不明确。超 65% 的教师依赖直觉和经验进行观察,缺乏清晰的观察目的,导致观察随意、缺乏针对性。其次,观察内容片面。教师更多关注幼儿的外在行为,如角色扮演和物品操作,而忽视了情绪变化、思维过程和社会互动等深层信息。此外,缺乏科学的观察记录工具。大多数教师仅通过口头描述或简单笔记记录,数据零散,难以支撑系统分析。在解读层面,教师多停留于表层描述,缺乏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的深度分析,导致解读主观、片面。同时,观察结果与教学实践脱节,难以有效转化为个性化的支持策略。此外,教师普遍反映缺少针对游戏观察与解读的专业培训,当前培训内容更侧重教学技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足。这些现状不仅影响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精准理解,也制约了园本课程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园教师游戏观察解读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调查,当前教师在游戏观察解读中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观察意识不足,受时间压力影响,常将观察简化为表面监督,忽视其在支持幼儿发展中的价值;二是缺乏系统的观察工具与方法,超 70% 教师未使用结构化观察表,导致观察碎片化、随意性强;三是解读能力薄弱,难以将表层行为与幼儿发展需求和心理动因相结合,分析多依赖主观判断;四是观察与教学脱节,缺乏将观察结果有效转化为教学策略的路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教师对幼儿差异的识别与个性化支持,亟需系统培训与专业支持加以改进。

三、提升教师游戏观察解读能力的优化策略

提升幼儿园教师游戏观察解读能力,首先需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对游戏观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培训应涵盖观察目标设定、记录与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将观察结果有效转化为教学策略。同时,幼儿园应建立持续的观察与反思机制,开展案例分析、同伴互助和专业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解读能力。其次,构建科学的观察工具体系至关重要。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设计涵盖情感、社会交往、认知发展等维度的观察记录表,并借助数字工具如视频记录与观察 APP,提高观察的系统性与效率。此外,反思性实践是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更要反思自身在观察中的偏差与不足,通过自我调整不断优化观察策略。幼儿园应营造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分享与协同成长,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游戏观察与解读的精准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游戏观察与解读提供了强大支持。通过视频记录,教师能反复分析幼儿的游戏过程,捕捉细节,提升观察的深度与精度。借助行为分析软件,教师可以实现对幼儿行为模式、互动频率和情绪变化的量化分析,辅助形成科学的解读。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行为识别系统能自动捕捉幼儿动作和表情,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幼儿发展状态。同时,信息技术还支持个体成长档案的动态管理,将长期观察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幼儿提供个性化发展支持。此外,教师可通过线上专业平台参与研讨、观看示范案例,获取最新教育资源,持续优化观察与解读能力。信息技术不仅提升了观察效率,更通过数据驱动提升了解读的科学性,使观察从感性走向精准,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五、构建持续支持的专业发展体系助推能力提升

教师观察解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系统性的专业支持。首先,幼儿园应建立基于观察的教学文化,将观察纳入教师常规工作和专业评价体系。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支持,定期组织高质量培训,邀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校与教研机构也应与幼儿园深度合作,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课题研究,推动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园内应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同伴互助、集体反思、案例分享等方式,促进教师协同发展。同时,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使其持续关注教育前沿,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结构。在多方协同支持下,教师将实现从“看见表象”到“理解本质”的专业飞跃,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结论

教师游戏观察解读能力的提升,是实现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路径。当前教师在观察意识、方法应用、解读深度及教学衔接方面仍存在不足。为此,应通过专业培训、科学工具构建、信息技术支持和持续发展体系,系统提升教师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将观察解读融入日常教学,并在持续支持下不断深化,才能真正践行“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未来,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的观察能力将向智能化、数据化、系统化发展,为幼儿个性化成长和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慧丽 , 陈妍静 . 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行为观察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4(06):51-59.

[2] 谢月 . 钦州市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研究——以钦北区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4,13(18):101-105.

[3] 刘玮 . 游戏活动中的幼儿多样化表征及其能力培养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