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教学
李腾跃
平谷区第五中学 101200
引言
当下课堂常面临一个尴尬困境:教师精心传授知识,学生却难以建立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有效联结。单一学科的线性教学,如同让学生反复观察一棵树的局部,却难以窥见森林的壮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价值引领与法治精神培育的重任,其内容天然与社会、历史、人文紧密交织。跨学科教学正是打破学科壁垒、还原知识整体性的关键路径。它并非简单叠加知识点,而是以核心主题或真实问题为纽带,驱动学生在多学科视角下协作探究,实现认知的跃迁与课堂效能的实质提升。
一、跨学科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跨学科教学的精髓在于围绕核心问题或复杂主题,打破学科边界,引导学生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思维模式进行深度探究与实践。这种融合的教学形态,对提升课堂效率具有深刻价值:
促进深度理解与知识活化:当学生运用历史背景分析法治原则,或结合心理学理解道德冲突时,单一知识点被置于更广阔的认知网络中,变得生动而深刻。知识不再孤立,而是在不同学科的照射下呈现出多维意义,显著提升理解和内化效率。
激发高阶思维与综合能力:真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没有单一的学科答案。跨学科课堂天然要求学生整合信息、批判思考、创新解决方案并有效协作。如探究网络言论自由边界,需融合法律知识、伦理判断、社会学传播规律,学生处理复杂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挑战中得以高效锤炼。
提升学习动机与参与效能: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关联,并允许他们以多元化方式探索(如项目制作、情境模拟),内在驱动力被极大激发。学生对课堂的主动投入度显著提升,学习时间利用更为高效。
二、跨学科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一)整合学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我们经常发现学生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特点,这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天然优势。以国家利益单元为例,单纯讲解抽象概念往往效果有限。这时可以引入历史学科中的具体事例,比如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民众保护国家文物的真实故事,让学生看到国家利益在历史情境中的具体体现。地理知识的融入则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加深理解,比如通过分析我国边境线长度、邻国数量等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维护国家安全的复杂性。语文课上学过的爱国主题诗文也可以适时引入,如《少年中国说》的经典段落。这种自然的知识联结不需要刻意为之,关键在于教师要准确把握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点。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间的关联。比如在分析完历史事例后,可以追问学生:这些历史人物当时面临的选择,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利益有什么启示?这样的设问就能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通道。
(二)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学生对于脱离生活实际的理论说教往往兴趣索然。比如在法律护我成长单元教学中,与其照本宣科地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文,不如设计一个模拟情境:假设某初中生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业荒废,让学生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等不同角度探讨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心理学科关于成瘾机制的知识,社会学关于家庭功能的认知,以及法律层面的权利义务关系。教师可以准备真实的司法案例作为补充材料,比如法院对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处罚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站在家长、教师、网吧经营者等不同立场陈述观点,最后回归到法律文本寻找依据。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开展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
小组合作是跨学科教学的常见组织形式,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在民主与法治单元教学中,教师曾尝试让学生分组调研所在社区的公共事务。其中一个小组选择研究垃圾分类实施情况,他们需要查阅环保法规,采访物业工作人员,统计居民配合度,最后提出改进建议。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法治知识,还涉及数据统计、沟通技巧等多方面能力。为保证合作实效,教师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具体任务,比如有的负责法律条文查阅,有的负责数据整理,有的负责报告撰写。定期组织小组进度汇报也很重要,这既能督促学生持续投入,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4-5 人的小组规模最为适宜,人数过多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评价机制上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资料收集、讨论发言、报告撰写等各环节的表现,而非只看最终成果。
三、跨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主要挑战
1. 教师专业素养局限:多数教师长期深耕单一学科,对其他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有限,难以准确把握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点。在教学设计时容易陷入简单拼凑知识的误区,缺乏有机整合能力。有的教师对跨学科教学持保守态度,存在畏难情绪和实施惰性。
2. 课程资源整合困难:现行教材按学科逻辑编排,各学科教学进度不同步,导致跨学科主题难以协调。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常面临课时分配矛盾,既要完成课标要求,又要保证跨学科深度,实际操作性较差。
3. 评价机制适配不足:现有评价体系仍以学科知识考核为主,缺乏针对跨学科能力的有效评估工具。过程性评价标准模糊,难以量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影响教师实施积极性。
(二)应对策略
1. 建立教师发展支持系统: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联合备课和课例研讨,如道德与法治组与历史组共同开发法治进程主题单元。采用名师智能体等 AI 辅助工具,为教师提供跨学科教学设计参考。
2. 创新课程实施模式:开发模块化校本课程,将教材内容重组为文化传承、社会责任等主题单元,明确各学科贡献点。采用项目学习方式,如设计社区治理方案项目,整合法律、地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3.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设计包含知识整合度、问题解决力、协作表现等维度的评价量规。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收集学生跨学科作品、反思日志等过程性材料,结合师生共同评议。
结论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它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跨学科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慧 . 基于跨学科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探析 [J]. 文渊(中学版),2024(2):594-596.
[2] 李燕 . 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究 [J]. 人生十六七 ,2021(20):21-22.
[3] 朱玉雅 . 跨学科融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3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