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史脉传承:班级管理中的文化浸润路径 

作者

魏春香 张翔宇

永吉县第十中学 永吉县第二中学 132200

历史学科以其所蕴含的丰富史实,深刻思想和特有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历史思维,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形塑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而班级管理这一学校教育微观实践场域则为历史文化浸染提供生动载体。在班级管理中有机地融入史脉传承,用历史文化作为凝聚班级精神的纽带,用历史智慧激发管理实践的灵感,可以有效地建构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班级生态环境,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育人的目的。

一、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文化浸润作用机制

(一)时空情境构建:激活历史文化感知场域

高中历史班级管理班主任可以通过创设身临其境的时空情境来架设文化感知的桥梁。在历史学科特质的支撑下,把教室物理空间改造成为历史场景的载体,并借助环境布置和主题板报的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营造气氛。这一情境构建突破传统说教的窠臼,让学生置身于具象化环境氛围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文化场域之中,潜移默化地促进文化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奠定文化浸润的感性认识基础[1]。

(二)思辨逻辑培育:深化历史文化理解维度

班主任可以将历史思辨的逻辑训练植入班级管理之中,带领学生用历史的思维解剖班级事务。通过举办议题讨论和决策模拟,使学生用历史学科独有的因果分析和辩证思维来诠释班级现象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掌握历史思辨的方法,又内化历史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逻辑,在认知层面上加深对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使文化浸润扩展到思维层面上。

二、基于史脉传承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文化浸润路径

(一)挖掘历史教材资源,开展主题班会浸润

高中历史教学班主任肩负着班级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两大任务。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资源进行主题班会,可以突破学科知识传授和班级管理之间的障碍。教师要积极梳理教材脉络、甄别有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的部分、利用主题班会等媒介建构沉浸式文化学习场域 [2]。

以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班主任可以在班考前精心准备、搜集《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的历史片断、将敦煌莫高窟内壁画胡服元素与其他多元素材制成图文电子资料。在班级会议上,教师以“丝绸之路文明对话”作为切入点,首先展示唐代长安城的商业繁荣地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开放和包容的国际氛围。然后,介绍鉴真东渡这一历史事件,并通过放映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剖析鉴真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传播文化所具备的精神素质。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发放不同史料,例如日本遣唐使书信和唐代中外贸易商品清单,让学生独立探索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特点及影响。最终,我们指导学生以“假如我在大唐当外交官”为主题撰写短篇文章,分享他们对文化交流的见解和感受,从而在写作中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让隋唐繁荣开放的时代精神通过主题班会得到继承和浸染。

(二)组织历史实践活动,深化文化体验浸润

历史实践活动,是抽象的文化具象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班主任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真实情境下的历史,感受文化。在活动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历史教材的内容,以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依托,精心策划活动的线路和环节。

具体而言,围绕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与文化主题,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到地方博物馆观看“宋元科技文明展”。活动之前,教师事先和博物馆进行交流,得到展品介绍的详细资料,拟定参观任务单。到博物馆,教师带着学生有序地参观活字印刷术模型,宋元天文仪器复制品以及其他展品,并当场阐述展品背后所蕴含的科技原理和文化意义。参观磁州窑烧造区时,教师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烧造区的纹饰和题款等,并鼓励学生使用手机对感兴趣的烧造物进行拍照,把发现记录下来。参观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休息区进行座谈,交流他们对宋元时期科技与文化成果的理解。之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宋元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为主题,利用博物馆获得的资料和网络资源,制作一份图文结合的手抄报。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既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文化有深刻认识,又能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达到对历史文化深度浸染。

(三)布置历史主题环境,营造班级氛围浸润

教育空间文化属性的隐性育人功能决定班主任可以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历史主题环境把教室改造成为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微缩场域”。教师进行空间设计时,要注意利用历史符号对学习场景进行重构,并通过色彩搭配,器物陈列和图文组合等视觉元素来建构富有叙事性特征的文化空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历史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3]。

在“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题环境布置中,教师可将教室打造为“19 世纪的世界变革长廊”。教室门口布置“历史的大门”, 以立体浮雕的形式展现章西女王带兵冲锋和林肯署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经典作品,配合光影投射提升场景代入感。教室两边的墙壁按时间顺序排列,左边则是做旧质感展板,展示拉丁美洲自主移动路线图,并穿插着殖民者和反抗者之间谈话的气泡;右边采用对比陈列形式,陈列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敕令的文件手稿复制品,并辅之放大镜道具,便于学生仔细观察。在教室后方设置“历史回音壁”, 悬挂空白信笺与羽毛笔,学生可撰写“致历史人物信”, 用个性化文字填充历史场景。通过这一立体化,互动性环境的营造,使学生们在日常空间穿行过程中逐渐建构对于 19 世纪世界历史变迁的全面理解。

三、结语

在教育肩负文化传承使命的当下,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史脉传承是文化浸润育人之创新之道。它以多维的作用机制激活文化感知,培养思辨逻辑,内化价值体系,并借助于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和环境创设等方式使历史文化在班级管理上焕发生机。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培养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担当的年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 灵 . 高 中 班 主 任 创 新 德 育 活 动 的 路 径 [J]. 中 小 学 班 主任 ,2025,(05):70-72.

[2] 宋波 , 李生 . 基于红色文化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路径 [J]. 知识窗 ( 教师版 ),2024,(12):46-48.

[3] 吴丽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中班主任全面育人工作实施成效及优化路径 [J]. 新课程 ,2024,(3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