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职前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王敬超
肇庆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00
2022 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并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造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作为艺术学科教学的基本导向。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目标体系的根本转型:从过去以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在这一背景下,舞蹈教育也不再仅仅追求技术技巧和舞台呈现的“可视性”成果,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审美能力的培育、创造意识的形成及文化认同的建立。这要求中小学舞蹈课程从结构设计、教学组织到内容表达,必须围绕“素养生成”展开,推动从“教会跳”到“学会感受、表现、创作和思考”的深层转化。
一、人才需求的课标新导析辨
新课标强调“学科育人”功能,强调通过艺术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合作探究,在多样化的艺术学习中发展自我,形成独特的艺术体验与表达方式”,这对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提出了系统性重构的要求。舞蹈作为一种高度身体化、情感化的艺术形式,历来强调动作规范与表现能力。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舞蹈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层的范式变革。在这种背景下,舞蹈教师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递者、学习的组织者、思维的引导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决定了职前舞蹈教师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向“教育型、创造型、综合型”教师人才方向转型。面对新课标提出的“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小学舞蹈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作指导者”,而是集“创意引导者、课程设计者、文化传播者、教育研究者”于一体的多维型教育人才。同时,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导向下,高校舞蹈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转型,从过去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训练体系,扩展为包含教育能力、课程理解、教学表达、跨界整合等复合能力的培养系统。唯有如此,才能为基础教育输送真正契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舞蹈教师。
二、舞教融合机理的素养内涵
2.1 素养要素与舞蹈教学逻辑耦合点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境下,须将抽象的素养要素与舞蹈教学的内在逻辑深度契合,形成“素养——教学”双向驱动的机理。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耦合分析。
首先审美感知与身体建构的共振,培养学生对动作形态、空间节奏、情感意蕴等多维审美信息的敏锐感知。通过分解动作结构、动态观察与镜面反馈等方法,使学生在身体体验中深化审美判断;在即兴与模仿训练中强化身体与情感的联结,促进“见即感、感即动”的审美身体建构。
其次创造实践与项目化学习的联动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考,鼓励自主编创与协同创作。以项目化学习(PBL)为框架,让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如传统民舞、现代舞场景剧)开展策划、编排、排练与展示全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角色分工与集体评议,实现“学——编——评”闭环,确保创造实践与团队协作的有机融合。
最后文化理解与在地教学的深植深化学生对舞蹈背后地域文化、历史渊源及价值内涵的认知与尊重。将地方民俗与经典传统作为教材资源,通过田野调查、文化解读与课堂展演,将文化研究与身体表达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作与教学过程中“以心悟文化、以舞传文化”,实现文化理解的内化与外化双向转化。
上述三个耦合点,构成了舞蹈教学中“素养生成”的核心脉络,也为后续设计具体课程模块、教学环节和评价指标提供了逻辑支撑。
2.2“编”“教”双核引擎的能力培养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在职前舞蹈教师培养中的有效落地,“编”与“教”能力堪称双核引擎,需在课程体系与实践训练中同步锻造。运用命题创编训练依据核心素养需求,设定开放性与指向性兼具的编舞命题,例如“生命律动”“环境共生”“传统新编”等。通过个人提案、小组方案论证、导师点评与公开汇报等环节,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创编流程,强化其从主题构思、动作生成到结构组织的创造实践能力,完成“编”能力的生成机制。
学生将音乐、视觉、文本以及多媒体元素有机融入舞蹈创作的能力。运用组织“跨界工作坊”,邀请作曲、戏剧、影像等领域专家合作,促使学生在多元语境中拓展创作视野,学会以舞蹈为载体进行跨学科表达。实现跨界元素融合的能力创新培养机制。
(2)“教”能力:教学实施的组织机制
在《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要求每位学员根据真实教学场景,编写包含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的完整教案,并在模拟课堂中实践演练。使学生能够将舞蹈教材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脚本。最终实现教学设计的脚本化。
通过“微格教学”与“轮岗授课”模式,让每位学员在同伴和导师面前进行多轮微课展示,由同伴与导师共同评议课堂氛围控制、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现场组织力与课堂管理能力完成情境化课堂演练。
引导学员设计包括观察记录、学习日志、小组反馈等在内的多元评价手段,并在教学实训中同步收集与应用,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与提高。让学生深刻理解形成性评价在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并掌握具体操作方法。
三、编导课为径:素养落地创构
3.1《舞蹈编导》课程目标素养化重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舞蹈编导》不再仅以动作组合和作品完成度为唯一考核标准,而需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造实践、文化理解”四大素养,重构课程目标体系。完成审美与文化双重视野审美维度培养学生对舞蹈形态、节奏韵律、空间布局等审美要素的批判性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梳理编导作品背后的文化渊源与时代意义,理解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地域传统和当代价值。在创作上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型主题编舞方案,包括动作灵感来源、结构构建、音乐匹配与空间设计等核心环节。在源于创编的基础之上,将编导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可在中小学课堂中演示与指导的“微课”内容。
基于上述目标重构,《舞蹈编导》课程由原本的“技法训练+作品排演”模式,升级为“素养导入—主题创编—教学转化—反思迭代”四段式流程。每段流程既关注学生的身体表达与舞台呈现,更强调作品与教学的双重功能,确保核心素养在课程中全程渗透、落地生成。
3.2 教学方法创新:项目驱动与探究实践
为落实素养化目标,《舞蹈编导》课程引入项目驱动(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与探究式学习两大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组建 4—6 人小组,每组基于“节气文化”“校园故事”“社会议题”等现实主题,自主选题并进行需求调研,形成项目立题报告。小组成员分工包括:编导策划、动作开发、音乐与视觉、教学脚本与呈现,以保障编创与教学转化的多维协作。主题阐释(第 1-2 周):撰写并展示立题报告,明确审美与文化切入点;创编实践(第 3—6 周):完成作品编排初稿,借助排练视频进行小范围试演;教学设计(第 7-8 周):将编排成果拆解为教学单元,撰写教案并在同伴课堂模拟中演示;公开汇报(第9 周):组织校内公开课或线上展播,由教师、
同伴及外校师生共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整合评价与激励方式。
导师定期查看项目文档与排练日志,同伴互评小组间交流,最终公开汇报由专家小组评分。
对优秀项目给予学分加分、研究机会或校外实践推荐,以激发学生创新探究与团队协作热情。
通过“项目驱动+探究实践”双轨并行的教学创新,《舞蹈编导》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编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更在真实任务与合作探究中锻造了批判思维、沟通协作与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为职前舞蹈教师在未来教学一线的胜任力夯实了根基。下一章节将聚焦“课群融合与整体评价体系”,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一创新模式在整个师范培养体系中推广与深化。
四、课群能贯通的全链培养设计
4.1 横向融合:跨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在职前舞蹈教师培养体系中,单一课程的改革不足以支撑核心素养的全面生成,需通过课群整合、链条贯通的系统性设计,实现从课程内容到实践应用的整体协同育人机制。本部分提出“横向融合—纵向进阶—实践闭环”的全链式培养逻辑,打通课程与能力、知识与素养、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确保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横向融合强调课程之间内容逻辑、素养目标与能力训练的联动,避免教学碎片化,实现各课程在素养培养维度的协同发力。以《舞蹈编导》为核心支点,课群融合实现专业技能课程与素养目标并轨,例如将《舞蹈基础技法》《舞蹈即兴》《肢体表达训练》等课程,与编导课形成技术支持链条。在技能训练中预设素养导向任务,如即兴创编训练中引入情境设定与主题表现,引导学生在技能习得的同时主动生成艺术表达与创造性思维。同时实现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能力同步提升,
例如将《教育学》《舞蹈教学法》《课堂管理》《学生心理发展》等课程纳入编导任务背景,在编创作品设计时同步要求学生思考其课堂转化策略。通过交叉课堂、联合课题、小组共研等方式,构建教育知识与教学技能交融的综合育人环境。组后将美育拓展课程与文化理解共融的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例如设置《民族民间舞赏析》《地方非遗舞蹈田野》《艺术跨界合作》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语境与创作素材。鼓励学生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创编主题,实现文化理解素养的深化与在地教学资源的积累。
4.2 纵向进阶:能力生成的分阶目标与路径
纵向进阶强调学生能力发展的阶段性递进,依据职前舞蹈教师的成长逻辑,设计分年级、分模块的素养养成路径。
初阶(大一)素养认知与基本建构重点在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与基本认知的培养。重点在舞蹈基础技能训练、舞蹈欣赏、教学基础理论。初步形成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素养意识,奠定专业基础。
中阶(大二大三)素养应用与技能整合,进入“编 - 教”能力双核并进阶段,强化课程整合与项目实践。重点课程《舞蹈编导》《教学设计与实施》《跨课程主题创编》形成基本的创编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初步具备项目化学习经验。
高阶(大四)素养迁移与综合实践通过实习、研习、项目研究实现能力整合与岗位适应。重点在教育见习与实习、毕业创编项目、行动研究报告。实现从“学习者”向“教师角色”迁移,具备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胜任能力与教研初探能力。通过分阶段的目标递进,确保学生素养养成既有内在逻辑,又具持续推进的成长节奏,最终形成能够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舞蹈教师群体。
4.3 实践闭环: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设计
实践闭环是职前舞蹈教师培养的重要保障环节,核心素养的生成离不开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检验与磨砺。需通过见习、实习与研习的系统化实践体系,建构完整的实践链条。安排学生在低年级阶段进入中小学观摩舞蹈课堂,重点观察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设计与学生互动方式。每次见习需提交观察报告,结合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性分析,形成初步的教学认知模型。安排在合作中小学完成一个完整学期的教学实践,承担完整的课程教学任务。导教师与实习学校联合进行全程指导与阶段评估,重点检验学生在编导创作与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能力及素养运用水平。鼓励高年级学生围绕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题,开展小型课题研究或行动研究。组织“教研成果交流会”,邀请校内外教师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研能力,形成从课堂实践走向教育研究的良性闭环。
通过以上“观察—实践—研究”的实践闭环设计,确保学生在真实教学场域中不断历练与提升,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艺锦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舞蹈教学改革探索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5,(09):75-76+87.
[2] 蔡雯 . 新课标背景下高等师范舞蹈学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 尚舞 ,2025,(01):165-167.
[3] 胡凌琦 . 基于艺术核心素养的学科双向融合教学研究 [D]. 湖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796/d.cnki.ghbsf.2024.000326.
[4] 杜小莹.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舞蹈课程教学方法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24.DOI:10.27410/d.cnki.gxbfu.2024.000343.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一般课题《面向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应用型中小学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QN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