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三维技术在测绘和地理信息领域中的创新与应用
王康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51
一、实景三维技术体系与创新突破
1. 技术架构与数据流程
实景三维技术构建了“数据采集 — 智能处理 — 应用服务”的完整技术链。数据采集层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车载激光雷达、背包式扫描仪等设备,形成“空天地”一体化采集网络,如大疆智图无人机系统搭载五镜头相机,1 小时内可完成 10 平方公里区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层通过 Pix4D、ContextCapture 等软件,利用多视影像匹配、点云滤波等算法实现原始数据到三维模型的自动化转换,某项目处理 1TB 无人机影像时,传统单机处理需72 小时,采用集群计算后缩短至 8 小时。应用服务层依托 ArcGIS、SuperMap等 GIS 平台,将实景三维模型与业务数据融合,开发智慧管理、模拟分析等应用模块。
2. 技术创新点分析
实景三维技术在多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数据采集效率上,与传统全站仪测量相比,实现从“点测量”到“面采集”的跨越,无人机倾斜摄影单次飞行获取数万张影像,覆盖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效率提升 20 倍以上,某高速公路勘测中传统方法需 20 人 30 天完成,采用该技术后 3 人 7 天即可完成。建模精度与细节方面,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平面精度达 5-10 厘米、高程精度10-15 厘米,能真实反映地物纹理与空间关系,如某古建筑模型可清晰呈现 0.5毫米级雕刻纹饰。智能化处理技术上,引入深度学习算法后,基于 CNN 的地物分类算法自动识别建筑物等要素准确率达 92% 以上,利用 GAN 修复缺失纹理使模型完整度提升 30% ,实现从“人工干预”到“智能自动化”的转变。
二、实景三维技术的应用场景与实践
1.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实景三维技术为智慧城市提供了精准的空间基底。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叠加人口、交通等大数据,可模拟不同规划方案的影响,如高层建筑的日照遮挡、交通流量的分布变化等。某新城规划中,利用三维模型优化路网设计,使高峰时段拥堵指数降低 25%。在城市管理中,三维模型与物联网传感器数据融合,实现了井盖、路灯等市政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故障发现时间从平均 24 小时缩短至 3 小时。
2. 灾害应急与公共安全中的应用
在河南“ 7⋅20 ”特大暴雨灾害中,实景三维技术展现了强大的应急响应能力。无人机航测团队在灾后 24 小时内完成 1200 平方公里的实景三维建模,清晰呈现道路冲毁、建筑损毁等灾情,为救援力量调度提供依据。通过三维模型分析,救援指挥部优化了临时桥梁的选址方案,使救援通道开通时间提前12 小时。此外,在地质灾害预警中,三维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可预测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预警准确率达 85% 以上。
3.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中的应用
实景三维技术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途径。在敦煌莫高窟保护中,通过激光扫描与倾斜摄影结合,构建了精度达 0.1 毫米的洞窟三维模型,实现了壁画、雕塑的永久保存与虚拟展示。游客通过 VR 设备可“进入”洞窟参观,减少了实地参观对文物的损害。在旅游领域,某 5A 级景区利用实景三维技术开发了“数字导览”系统,游客可通过手机查看景点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等信息,使游客满意度提升 35% 。
三、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1. 面临的主要挑战
实景三维技术应用面临多维度挑战。数据处理效率亟待提升,大规模数据处理存在算力瓶颈,处理 100 平方公里无人机影像即便采用集群计算仍需 2-3天,难以满足应急响应需求,且城市级三维模型数据量达 TB 级,对存储与传输要求高。多源数据融合难度大,不同设备采集数据存在坐标系不一致、精度差异等问题,融合易产生裂缝、重叠等缺陷,如某旧城改造项目因无人机影像与车载激光点云精度差异,导致建筑物立面出现 5 厘米错位。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致不同单位三维模型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纹理失真、几何变形等问题,影响数据共享应用。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现有建模依赖人工干预,如手动调整控制点、修复模型缺陷,地物要素智能提取精度不足,复杂场景下提取准确率仅 75% 左右。
2. 优化对策与建议
针对挑战可采取多方面优化对策。构建高效数据处理架构,采用“边缘计算 + 云计算”混合架构,现场边缘服务器初步处理减少数据传输,云端利用Spark 等分布式框架处理大规模数据,某测绘单位引入后处理效率提升 3 倍、存储成本降 40% ,同时开发轻量化压缩算法将模型数据量压缩至 1/10。建立多源数据融合标准,制定《实景三维数据融合技术规范》统一坐标系、数据格式、精度要求,开发自动化融合算法通过特征点匹配等技术消除差异,某项目应用后模型错位率从 8% 降至 1% 以下。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实景三维建模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全流程,建立含几何精度等 6 个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检测保障质量,某省推行后模型合格率从 65% 提升至
92% 。提升智能化处理水平,引入 AI 技术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化建模系统,利用 Transformer 架构处理点云实现要素自动分类提取,采用生成式 AI 修复模型缺陷,某科研团队系统使复杂场景建模效率提升 50%,人工干预时间从20 小时缩至 4 小时。
四、结论
实景三维技术作为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的革命性创新,正在重塑行业的技术体系与应用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其技术架构、创新点及应用场景,揭示了其在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建模精度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在自然资源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同时,针对技术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从数据处理架构、融合标准、行业规范到智能化水平的全方位优化路径。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实景三维技术将向“实时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此外,实景三维技术与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深度融合,将开辟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推动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空间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奕达, 席岩松. 实景三维技术在测绘和地理信息领域中的创新与应用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47(z1):140-141.
[2] 丁丽萍. 测绘和地理信息领域中实景三维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探讨[J].城镇建设 ,2025(4):349-351.
[3] 李鸿雁 . 实景三维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讨论 [J]. 户外装备 ,2021(9):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