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创新实践与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欧凤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厚街小学校 四川 广安 6380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从技能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型。川教版(2019 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立足地区教育实际,融合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在课程设计上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该版本教材的教学实践,对探索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川教版(2019 版)教材核心创新特色

(一)模块化知识架构,构建递进式学习体系

2019 版教材突破传统线性编排,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低年级以”在线学习初体验 " 为核心,包含《在线协作共实践》《在线社会我融入》等模块,侧重建立信息技术感知;中年级围绕 " 信息处理与表达 ",设置《编辑文字》《处理照片》等模块,强化工具应用能力;高年级聚焦" 计算思维培养",通过《体验三维设计》《智能迎宾器》等模块,引导学生理解算法逻辑。这种架构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信息技术学习的系统性。

(二)跨学科融合设计,强化知识应用场景

教材注重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例如在五年级《综合应用》章节中,以 " 校园植物生长记录 " 为项目载体,要求学生运用手机拍照识别万物功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四年级《多彩的游记》单元,结合美术学科审美要求,指导学生运用图形处理软件创作文化宣传作品。这种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工具属性,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三)计算思维启蒙,渗透人工智能教育

2019 版教材前瞻性地融入人工智能启蒙内容。在五年级《初识人工智能》章节中,通过 " 语音助手的工作原理 "" 图像识别小实验 " 等内容,以生活化案例降低技术理解门槛;在编程教学部分,采用图形化编程工具 Scratch,通过 " 班级点名器””智能调光”等项目,引导学生体验算法设计过程,为计算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三、基于教材特色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项目式学习驱动的课堂构建

以六年级《智能感知》单元教学为例,设计" 教室图书室光线”综合项目:学生分组完成需求调研、设备功能设计、编程实现(如 Arduino 传感器应用)等任务。通过真实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整合传感器原理、编程逻辑、界面设计等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该模式的班级,学生项目完成度较传统教学提升 40‰ 。

(二)差异化分层教学实施

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实施 " 三阶任务单 " 教学法。以四年级《图文并茂》教学为例,基础任务要求完成图文排版;进阶任务增加自定义动画设计;拓展任务则需结合微课录制实现交互式演示。通过分层任务设计,既保障基础薄弱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又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创新需求,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

(三)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利用虚拟仿真软件与实物教具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在编程教学中,低年级使用 Code.org 平台进行图形化编程模拟,高年级引入 micro:bit 开发板进行实物编程;在网络安全教学中,通过虚拟网络实验室开展随机抽取器、智能家具新生活等实践活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四、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教学资源适配性不足

部分学校存在硬件设备与教材实践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建议采用 ′′1+X′′ 资源整合模式:以学校现有设备为基础(1),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编程机器人、3D打印笔等教具(X),同时利用 Python 在线编程平台(如 CodeCombat)、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资源,降低硬件依赖。

(二)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待提升

针对教材的跨学科特性,建立 " 双师协同 " 教研机制。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组成教学共同体,例如在《数据统计》单元教学中,数学教师提供统计方法指导,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工具应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联合授课提升教学效果。

(三)评价体系滞后问题

构建" 三维评价模型" :知识掌握度( 30% )通过上机测试评估;实践操作能力(40%)依据项目作品质量打分;信息素养(30%)采用课堂表现、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维度的过程性评价。配套开发"数字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作品、反思日志等成长轨迹,实现多元动态评价。

五、结论

川教版(2019 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通过创新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特色,结合科学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教材与教学实践也应持续迭代,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