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
林婷婷
广州工商学院 510850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科技、产业、生产要素变革的先进的生产力质态。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不仅是传统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延伸,更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兴业态和重要引擎。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具有智能化、可视化等特征。
然而,传统的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基础理论和标准化技能,对于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数据素养、技术敏感度等重视不足或培养不够针对性。导致了部分学生难以快速适应产业发展及变革,无法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解放和培养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双向驱动的纽带(宋萑 & 詹祺芳,2025),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质人才是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质人才的数智素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刘艳 & 谢姚君楠,2025)。高校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优化专业设置、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教师团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平台(朱嫒,2025)。如何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要求融入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培养路径,提升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对此进行挖掘及探讨,并针对可优化的内容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新质生产力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不是生产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的先进生产力。具有科技驱动、高效运行、高质产出、协同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1. 高新科技驱动: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引领。在电子商务领域,算法推荐、智能客服、虚拟现实购物、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商运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2. 高效运行:资源配置优化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化。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供应链管理、精营销、物流配送,显著提升了交易效率和用户满意度,降低了运营成本。
3. 高质产出:注重产品及服务质量、用户体验和价值。电子商务平台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品牌建设、用户关系维护、价值共创的平台,强调提供个性化、高品质、有温度的服务。4. 协同创新:强调产业链、人才链等的深度融合。电子商务平台日益成为连接生产者、消费者、服务商、技术提供商等多元主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其活力在于各要素的协同创新。
5. 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绿色发展。电子商务在推动线上交易减少实体店能耗的同时,也面临着物流包装、数据能耗等新的环境挑战,绿色电商、循环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电子商务从“渠道革命”向“产业革命”演进,催生了跨境电商、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新模式,加速了传统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并深刻影响着产业组织形态和竞争格局。这种变革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新质生产力下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新特征
面对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电子商务产业变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
1. 技术融合能力要求提升:需要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数字营销工具、平台运营技术等,能够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商务问题,驱动业务增长。例如,能够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精准画像和个性化推荐,能够运用 AI 工具进行内容创作和客户服务。并且,数据素养成为核心竞争力:在数据驱动决策成为常态的背景下,电商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读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高效做出有效的决策。
2. 创新与创业精神更为重要:新质生产力要求持续创新。电商人才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勇于尝试新模式的创新精神,以及将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创业能力,挖掘新机会、推动新发展。
3. 跨界整合与协同能力凸显: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日益复杂,电商人才需要具备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协作的能力,能够整合供应链、营销、技术、客服等各方资源,共同推进项目落地。
4. 用户体验与价值共创意识增强: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关注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具备设计和管理用户关系、引导用户参与价值共创的能力,提升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5.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国际商务环境及国内发展要求均对企业及个人提出绿色创新的要求,作为电商从业者,需要践行绿色电商运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二者兼顾。
三、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新质生产力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课程体系滞后,技术含量不足: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仍偏重传统电子商务理论、市场营销、管理学等,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介绍和应用训练不足,导致学生技术“短板”明显。
2. 教学模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随时技术、经济的加快发展,出现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趋向,教育目标容易出现追求短平快,而弱化了长期的人才培养 日常除了教学工作、还有科研、竞赛、行政等工作,导致部分教师出现为了完成 情分析不足、备课不够充分,课堂教学仍以理论灌输为主,而案例教学、项目式学 模式应用不够广泛。尤其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存在纸上谈兵的普遍问题, 景的深 度对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
3. 产教融合不深,供需脱节:电子商务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要求贴近企业实际需要,需要把人才与企业、教学与实操联合起来,但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融合不紧密的情况(张毅,2023),高校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如开设讲座、提供实习基地等,缺乏深层次、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企业无暇参与人才培养、课程研发等相关工作或对此不感兴趣。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的需求“脱轨”。
4.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技术能力欠缺:部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深厚技术背景或丰富行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比例偏低,难以有效传授前沿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教师由于缺乏与市场的接触,知识更新速度慢、无法跟上市场及技术的变化。
5. 自主深度学习不足,创新导向不足:技术加速使得学生获取信息局限于信息化,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空心化”(楚肖燕,2025)。评价学生目前仍以考试为主,不利于激发创新潜能。同时,学生学习仅为了应对考核、往往出现“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状态,未能很好地吸收、转化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评价方法和权重有待改进,应该设计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的评价方法。
四、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应联合各方资源、从各个维度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改革创新。
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数智底色
将培养具备扎实商业基础、数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强调“懂商务、精技术、善创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创新、高效能、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其面向未来的视野和担当。并强调终身学习与适应能力:技术发展和产业的变革要求学生要具备更强的自驱力、更积极主动学习,具备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
2.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术融合与实践导向
开设前沿技术类课程、支持跨学科选修课: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营销等紧贴市场的需要及前沿技术的课程,构建“商务+ 技术”的复合知识结构。并支持跨学科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设计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培养跨界整合能力。
深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技术融合: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核心课程中,需要进一步融入技术工具应用、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等内容,提升课程的实战性和前沿性。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类课程在课程中的占比。建设模拟电商运营平台、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商业项目(校企孵化项目、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积累商业实战经验。
3.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推广案例教学与项目式学习(PBL):选取典型的电子商务创新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思考。以真实商业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实施优化的全过程,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应用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将知识传授环节前移至课堂外,课堂上则聚焦于讨论、答疑、项目指导等互动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引入企业导师与行业讲座:邀请企业高管、技术专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兼职导师或开展系列讲座,分享行业前沿动态、实战经验和管理智慧,开阔学生视野。
4.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协同育人
共建产业学院或特色班:加强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对接市场需求、加快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其产业化、市场化。同时,建设创新 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提升创新效率(朱嫒,2025)。与知名电子商务企业、 、加强协同育人的中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特色班,校企共同制 围绕电子商务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或应用场景,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同 目研发、运营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
完善实习实训体系:高校电商人才培养尤为需要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确保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工作,获得实战经验、真实的职场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行合一。学校及指导教师要有规范化的实习指引流程及具体指导,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及时验收学生实习成果、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改进不足及强化优势,使其真正成为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力驱动:多维电商师资育人团队,从“理论
实践”全方位提升育人实力(张毅,2023)。首先,鼓励高校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从学校层面、自上而下地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项目研发的制度,长期关注行业的发展、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其次,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导师到学校开设课程或开讲座,对学生进行实战性的经验指导。企业导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职场礼仪、专业知识、办公技能、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实战经验分享的教育引导,学生一方面更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第二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真正的社会,消除理解上的偏差、提升素质能力。
5. 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数智素养
引进具有技术背景和行业经验的人才:在教师招聘中,加大对企业技术骨干、高级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避免制度不健全、不科学、不落实的现象,引入人才后,还要创造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能力的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与提升:国家教育部门进一步部署、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作、构建教师培养新模式。高校从资金支持、工作时间灵活调整等多方面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支持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或挂职锻炼。高校教师定期参加新业态、新技术的培训,并且,积极考取相关技术技能证书,以考促学。
建立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机制:定期举办人才培养研讨会、教学及技术研讨会,促进教师与企业专家的高频、深度互动,使得教师能够把握市场的需求、更新优化教学内容。6. 优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能力评价
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积极引入企业专家、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创新创业成果、实践能力的评价。
其次,多种考评方式相结合:加大课堂参与、项目报告、实践操作、竞赛表现等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关注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成长。
最后,强化能力导向的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中,突出数据分析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紧密相关的核心能力。
新质生产力实践要求下,高校面临严峻的挑战 必须深刻认识新质生 力的内涵及其对产业和人才需求的影响,主动求变、勇于创新。通过更新 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师资队伍、优化评价体系等方式,构 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生态。这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声 关系到我 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 系统工程, 需要高 等多方协同努力,方能让电子商务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 朱媛.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09):91-94.
[2] 刘艳 , 谢姚君楠 .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新质人才培养论略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09):87-90.
[3] 楚肖燕. 技术加速时代新质人才培养的主体性危机诊断与纾解[J]. 教学与管理,2025,(15):8-13.
[4] 张毅 .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与路径创新 [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20):124-127.
[5] 余应鸿 , 张翔 , 王茜 .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6]. 中国远程教,2025,45(06):62-75.
[7] 宋萑 , 詹祺芳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态重构与实践路向 . 中国远程教育 ,2025,45(06):7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