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对社会消费文化的影响与引导研究
唐顺莉 曹学恋 郝玉玺 王丁乙
蒙中国际大学(蒙古国) 安康学院(中国) 陕西安康 725300
前言:
艺术设计在当下社会消费文化的变异中扮演着越来越显著的角色。鲍德里亚曾经说过,消费绝不仅限于物质获取,它更是社会言说自身的方式。在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异,消费者的消费也变得更趋于多元性和个体化,在此种情况下,传统功利性消费正在走向体验性、文化性消费。艺术设计以特有的审美属性和文化意蕴成为沟通商业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中介。
一、视觉符号重构的设计传播机制
视觉符号是一种精心构造设计的视觉语言,在改善消费者对产品与品牌看法的同时,视觉符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故宫文创商品就是通过这样的视觉符号设计策略达成的[1]。故宫文创产品的许多产品,如故宫角楼手机壳、故宫文具礼盒等成功地把传统文化符号如龙凤纹、如意云纹、回形纹等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的“符号”设计,例如,传统的龙凤纹在“故宫角楼手机壳”产品外观设计中采用了简化龙凤形象并增加线条结构的方式,改变了龙凤纹的组织形式与比例关系,使龙凤纹化繁为简,删繁就简,让观者在视觉心理上感受到强烈的现代化元素与审美表达,此外,故宫《故宫日历》的销量十分可观,从 2005 年至 2020 年共销售 500 万册以上,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成为了一款“过年必备的礼物”,《故宫日历》设计时选择了朱红色作为主色,并用金色作为点缀色彩,并从故宫馆藏的书画作品中选择一幅作为封面,日历的每一个页面都选择故宫馆藏精品文物的照片,设计上巧妙地把文物介绍、文物的历史背景以现代版式设计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既有一周的时间表,又把文物的介绍与日历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李宁品牌中“中国李宁”系列视觉符号设计同样具备非常强的感染力,此品牌的服装在品牌视觉符号化设计中,设计师把“中国李宁”四个字进行分解排列,“中国李宁”这四个字采取了拼插的形式,通过刺绣的方式组合在服装上,且在色彩使用上也颇为大胆,红色、黄色是“中国李宁”服装上使用较高的色彩饱和度的色彩,红黄相撞使得这四个字显得十分活泼。李宁品牌“中国李宁”的服装在设计与传统文化符号的表达上保留了中国元素,但在设计上却充满着街头潮流的视觉符号与设计语言表达,服装上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符号元素进行设计,同时又遵循了当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这就使得在情感传递上,消费者会在视觉上获得识别性,消费者在被视觉符号吸引的同时,也会在大脑中产生与中国文化和街头文化的联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无疑会加大用户的购买概率,同时也对受众的情感性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还促进了由功能为导向向符号为导向的消费转变。
二、文化内涵的深度设计挖掘与植入
设计师在内容深度挖掘和文化植入精细加工以及相关操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消费文化由简单的物质占有而向消费的精神文化的本体性深化,在消费文化实现过程得到充分体现,这主要发生在消费产品的外观各个细节方面[2]。花西子品牌凭借“东方彩妆、以花养妆”的主打理念,在产品上把中国传统花卉元素与现代彩妆制作工艺结合,并把雕花口红的膏体运用失蜡法工艺,雕刻出传统花纹图案,而且该系列口红每个花纹图案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牡丹为富贵、荷花为清净、梅花为刚强等,并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借助苗族银饰纹样、中国传统织锦图案等,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烫金、压纹等现代工艺技术表达出来。经典国风设计这一文化特色、符号特征及审美品质的品位彰显, 64.7% 的人选择经典国风文化特色,从选择层面、审美层面上呈现了当代消费者对文化的高文化价值取向和选择的主动。文创的整体数据显示,2023 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规模2.34 万亿,同比增长 7% ;其中,创意设计产业占比近七成,数字设计产业产出规模达到 6789 亿元。设计师们在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转化时,除了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归属感的消费心理外,更要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法如材质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运用、技艺表现等方面的考量,把具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设计表达力的物化的文化,以引导消费者对文化价值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和主动寻求。
三、个性化设计表达的消费细分引导
从消费设计的视角而言,艺术设计通过满足不同时期的消费者不同审美及文化品位差异,有效推动了消费文化朝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设计的个性化潮流正在重新塑造整个消费市场[3]。就消费群体结构而言,00 后女性文创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 49.8% ,全人群女性消费比例更是达到了 58.2% ,对设计个性化要求更高,更强调产品与设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表达。对此,设计师主动采取个性化设计方式如限量款设计、定制设计、联名定制等形式,创制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具有个人兴趣爱好或者联名定制周边类产品热度成为驱动文创产品购买的重要动力源,表明以兴趣为导向代替了以功能为导向成为消费决策的核心要素。具体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则把重心更多放在细分类别群体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挖掘方面,如面向动漫爱好者类的动漫类产品设计采用二次元风格视觉表现、强烈对比色彩运用和夸张造型表现;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类产品的设计则采用水墨画风格表达、素雅色彩以及简约的线条设计等。与此同时,消费者愈发关注文创产品的设计造型、性价比和品类,过半消费者对文创产品能否更有创意有趣提出期望,导致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在保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和实用性设计,通过造型创新、材质巧用、趣味交互等来增强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及体验感。
结语
艺术设计对社会消费文化的影响和引导,并不仅仅简单、单一地表现为引导消费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是多重层面和维度的影响和引导。借助符号机制构建、文化内涵赋值、数字技术植入、个性满足和情感构建机制影响和改变着消费的当代性,在提升产品审美属性、文化属性的同时,转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并推动消费文化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从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从功能性满足到体验性满足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邬珊 . 视觉传达在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与影响 [J]. 魅力湖南 ,2024(1):31-33.
[2] 范钰 .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剖析艺术设计与文创产品的创新策略[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3):160-162.
[3] 彭海波 , 施南 , 韩思佳 . 消费文化视阈下产品设计创新研究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4(9):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