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顾丹倩
张家港市杨舍镇晨阳学校 215600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党的十九大着重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新要求。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被置于教育工作统领的关键位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此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初中地理教学里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既能丰富地理教学的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助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确立核心素养目标
2022 年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修订,其核心在于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一修订涵盖多个关键方面,包括新增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师培训力度的加强以及对地理活动重视程度的提升。尤为重要的是,义务教育学段地理学科与高中地理学科在核心素养上保持了一致性,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与重要价值观,能够助力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科学观念,滋养他们的人文情怀,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比如在学习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两大重要支撑。这两者既是地理环境本身所具备的特质,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培育综合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动态、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例,学生需要运用综合思维,全面考量各种因素。区域认知的培育,则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到不同区域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例如在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学生能体会到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比如在野外考察、地理实验等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在“疆域”第一课时中,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对照这一标准,我们确定了本课具体的核心素养目标:
1. 区域认知目标: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海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2. 综合思维目标:通过图释导学,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归纳总结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对照地图指出与我国陆地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我国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找位置、记顺口溜、填图等方式,熟悉并尝试记住我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 地理实践目标:运用地图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能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 人地观念目标:通过认识我国有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其中,体现立德树人思想的是:立“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之德,树“拥有地理学科素养”之人。
二、设置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认识、思考与探究,激发情感态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理论的教育作用,突破重难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观、人地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1. 环节一:播放星球研究所短片——《我们一起看遍中国》,带领学生从绘位置、绘疆域、绘区划三方面提笔绘中国。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视频导入的方式,能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初步形成空间意识,激发学习动力。短片中展示的祖国大好河山,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祖国疆域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2. 环节二:绘位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说出中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分析中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对比中国与蒙古、日本的海陆位置,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学生说出我国地理位置,小组讨论通过对比说出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深入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观点,思维碰撞,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理位置对一个国家的重要影响。
3. 环节三:绘疆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认识我国陆地面积并找出我国四至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陆上面积辽阔,并运用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疆域辽阔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找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认识我国的海岸线及主要海域及岛屿。学生认识到我国陆地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的地位,利用地图说出四至点并认识到我国跨纬度广、东西距离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大,东西时差大;借助地图说出我国14 个陆上邻国及6 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说出我国海岸线长度并说出我国主要海域及岛屿的名称及位置。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记住我国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在分析疆域辽阔的影响时,学生能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4. 环节四:视频展示南海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祖国领土一点都不能少;展示领海范围确立的历史视频,组织学生讨论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视频及文字介绍认识到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我国领土面积大的优势,树立民族自豪感。这一环节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和领土完整意识。在讨论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维护国家领土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分析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看,大部分学生积极投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绘图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能够主动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知识掌握方面,多数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特征以及省级行政区的相关信息,较好地达成了知识目标。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通过对南海问题等内容的学习,国家版图意识和海洋权益意识明显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有效激发,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教学进度稍有拖延;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位置优越性时,部分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还可以更加多元化,如引入更多的实地考察资料、实时卫星地图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合理把控时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升地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