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本不等式”为例的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
白迎香
河南省杨庄高级中学 463900
引言
数学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认知体验。通过合理的情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其对数学原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以“基本不等式”教学为例,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能培养其数学建模意识,使数学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向思维建构。这种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理解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历史文化或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数学概念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时,他们会更主动地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公式和定理。例如,在讲解“基本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引入商品定价优化问题,让学生分析如何利用数学原理制定最优策略。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数学的抽象性,还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理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情境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让他们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和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提升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情境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从而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基本不等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动态验证不等式的成立条件,培养他们的直观想象和科学探究能力。此外,情境教学还能促进跨学科融合,如结合物理、经济学等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
二、情境创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以“基本不等式”为例
(一)情境设计脱离数学本质,形式化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在“基本不等式”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过于追求趣味性,却忽略了数学概念的核心内涵。例如,有的教师会生硬地套用生活案例,如“用不等式计算哪种手机套餐更划算”,但未能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等号成立条件”这一关键点。这种情境看似热闹,实则浮于表面,学生只记住了故事,却未真正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征与证明逻辑。更严重的是,部分情境甚至扭曲了数学的严谨性,例如用不准确的现实类比解释不等式成立条件,导致学生产生认知偏差。这种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设计,最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情境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参与度低
许多教师在“基本不等式”的情境创设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特点。例如,直接引入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问题,但高二学生尚未系统学习导数,导致情境理解困难,反而增加了认知负担。另一种常见问题是情境过于简单,如反复用“长方形周长固定求最大面积”这类初级案例,对已经掌握二次函数最值的学生缺乏挑战性。这种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设计,要么让学生感到挫败,要么使其觉得枯燥,最终导致课堂参与度低下,无法有效激发深度思考。
(三)情境缺乏文化浸润,弱化数学思想价值
在“基本不等式”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数学史和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均值不等式与古希腊几何、赵爽弦图、柯西不等式等有深刻历史关联,但多数课堂仅将其作为公式机械记忆。学生不知道不等式背后的数学美,也不理解“调和平均 ≤ 几何平均 ≤ 算术平均”这一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更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将不等式教学窄化为“应试技巧训练”,例如反复强调“一正二定三相等”
的口诀,却不探讨其几何直观或科学应用价值。这种缺乏文化深度的情境,使得数学沦为解题工具,而非思维发展的载体。
三、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以 " 基本不等式" 为例
(一)基于数学史的情境创设,揭示知识发展脉络
数学史是情境创设的宝贵资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在讲授基本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引入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的相关证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中提到的赵爽弦图,可以设计为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拼图方式,直观理解 a²+b²≥2ab 的几何意义。教师还可以介绍 19 世纪数学家柯西对不等式理论的贡献,通过历史人物故事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基于数学史的情境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联系现实生活的应用情境,强化数学建模能力
将数学概念置于真实问题情境中,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可以设计“最优方案选择”的案例:某工厂生产两种产品,已知原材料成本和销售价格,如何安排生产计划才能使利润最大?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建立不等式模型并求解。再如,结合校园生活中的实例:设计运动会宣传海报,在固定长度的围栏内如何布置矩形展区使面积最大?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不仅巩固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技巧,更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三)创设探究性实验情境,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设计富有探究性的数学实验情境。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当 a、b 变化时,(a+b)/2 与√ ab的大小关系变化,让学生自主发现等号成立的条件。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提供不同长度的木棒,要求学生验证 " 周长相等的矩形中,正方形面积最大 " 的结论。北师大版教材中的相关例题,如" 证明 x+1/x≥2 ( x>0 )",可以转化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证明方法。这类情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结束语
本研究以“基本不等式”为例,系统探讨了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有效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数学史情境、生活化情境、探究性情境和跨学科情境的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燕 .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以“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为例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5,(15):55-57.
[2] 车大鹏 . 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27):47-49.
[3] 王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22):66-68.
[4] 顾乃春. 以情境创设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02):105.
驻马店市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 2025 年度驻马店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立项通知书
主持人:赵麒
主要成员:白迎香 徐雅菊 苑梦如 李洁茹 陈雪丽
课题名称:数学文化视域下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立项编号:JJYKT2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