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作者

范薇薇

江西农业大学保育院

引言

近年来,红色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采取差异化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强调对幼儿阶段“启蒙教育”的重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应“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实践层面,幼儿园红色文化教育仍面临显著困境:一是教育内容呈现符号化倾向,常以图片、口号等静态形式灌输历史知识,忽视幼儿具身认知特点;二是活动设计成人化色彩浓厚,多采用说教式教学,未能将革命精神与儿童生活经验有机联结;三是评价体系以教师主导为主,缺乏对儿童主体性表达的关注。这些问题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在幼儿群体中产生“距离感”,难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基于此,本研究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教育观为框架,聚焦儿童视角下的红色文化教育创新。

一、环境创设的双重维度:空间符号与情感共鸣

(一)物质环境的叙事性重构

在幼儿的具身认知框架下,教室空间应成为红色文化的立体绘本。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经验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环境创设应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如结合季节变化设置"春日育红苗"主题墙,将革命精神与自然生命教育有机融合。这种周期性的环境调整不仅呼应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环境微调不断拓展儿童认知边界,也体现了生态教育观中"环境即课程"的核心主张。

(二)精神环境的浸润式生成

教师团队需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情感共同体"。在幼儿园中开展"师德传承工作坊",邀请老战士讲述亲身经历,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转化为教师日常互动的语言范式。这种实践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儿童习得社会情感的重要通道。在晨间接待环节,教师以"小战士签到"的角色扮演方式,用"红星能量站"积分系统鼓励幼儿自主整理物品,其设计逻辑暗含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通过可视化激励机制增强儿童的行为信心。这种精神环境的营造要避免仪式化倾向,应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毛细血管中,如在午餐时讨论"红军长征吃什么",将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具体行为指南。

二、活动设计的三个层次:认知进阶与社会性发展

(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具身化转型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学习依赖于具体事物与感官体验。在完成“对比新旧通讯工具”的科学活动时,教师以"技术革新如何延续革命精神"为线索搭建认知脚手架,帮助幼儿理解工具迭代背后的精神内核。具身化设计使抽象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符合维果茨基"学习源于社会互动"的理论框架,让幼儿在合作完成任务中自然习得革命文化。

(二)生活化课程的情境性植入

杜威"教育即生活"理念强调将知识融入真实情境。上海某幼儿园创设"小小后勤兵"岗位,幼儿在称重、淘米等实践中感知革命时期的物资匮乏,这种体验式学习比单纯说教更具说服力。午睡环节播放《英雄王二小》音频配红军进行曲,利用环境音乐营造情感氛围,暗合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潜移默化中习得集体记忆。户外"运粮小道"通过平衡木、轮胎模拟长征路况,既锻炼大肌肉群又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体现生态教育观中"环境即课程"的主张。种植园的"红领巾责任田"将劳动教育与革命传统结合,幼儿在照料植物过程中理解"自力更生"的精神内涵。这种生活化课程设计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真实问题激发探索欲,让教育在自然情境中悄然发生。

三、评价体系的三个转向:主体性回归与生态化重构

(一)从教师观察到儿童表达的评价范式革新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儿童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在幼儿园建立"红色成长树"记录册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构建的过程性评价工具。幼儿通过每周绘制"我的英雄故事"图画,将抽象的历史认知转化为具象的表达载体,这种实践契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的产物。评价指标中关注幼儿在自然对话中提及革命人物的频率,本质上是通过社会文化理论中的"语言作为思维工具"视角,观察儿童如何将外部文化内化为个人认知框架。建立年度纪念册的反馈机制,既回应了自我决定理论中"能力""自主""归属"三大心理需求,也通过可视化成果强化了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

(二)家园社协同评价的网络建构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教育环境的整体性,深圳某幼儿园构建的"三位一体"评价网络正是该理论的实践延伸。"红色文化传承委员会"整合家长资源,老兵进课堂活动通过榜样示范传递革命精神,这符合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儿童通过替代性经验习得社会行为模式。云端评价平台整合多方数据,实质是建立教育生态系统的数字画像,使家庭、幼儿园、社区形成动态联结的支持网络。开展"我的孩子眼中的红色"主题分享会,运用了对话教育理论中的"观点采择"概念,通过多视角对话促进文化理解的深化。这种协同机制既保障了评价的全面性,又避免了传统家园合作中教师主导的单一视角局限。

(三)个性化成长档案的叙事性呈现

成长叙事评价法植根于现象学教育学,成都某幼儿园的"红色记忆盒"通过收集影像、文字等多元证据,构建了儿童个体独特的文化叙事。时间轴设计借鉴了记忆心理学中的"编年体叙事"结构,将零散学习经历转化为连贯的成长故事,这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可视化轨迹激发儿童反思与进步。教师对语言能力较强幼儿的专项记录,体现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档案袋中的自述视频和讨论发言,则呼应了质性研究中"声音转向"的主张,赋予儿童表达自我的主体权利。这种叙事性评价不仅记录发展结果,更关注认知重构的过程性特征。

结论

本研究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创新,系统阐述了幼儿园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表明,红色文化教育需突破传统符号化灌输模式,以儿童为中心,依托环境、活动与评价的协同创新,实现革命精神与儿童生命经验的深度融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结合,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本土化课程的适应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夷雯. 儿童视角下本地资源与幼儿园主题课程的融合样态及实践路径 [J]. 广西教育, 2024, (16): 33-36.

[2]田思杰. 幼儿园红色文化课程实践研究[D]. 喀什大学, 2024.

[3]辛瑞.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红色文化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J]. 智力, 2024, (06):79-82.

[4]林雅鸿. 基于儿童视角开展幼儿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策略 [J]. 亚太教育,2023, (12): 28-30.

[5]汤嘉虹.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角色区材料投放及其使用的个案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6]姚雅琳. 以红色文化促儿童成长——儿童视角下幼儿园课程故事中的红色文化[J]. 亚太教育, 2023, (06): 79-81.

[7]李音.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班级主题活动设计的个案研究[D]. 西南大学, 2022.

本文系 2023 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一般课题“幼儿园红色文化园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研究”(课题编号:NCYJ2023—009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