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型研究与实践

作者

滕园园 张艳艳

平顶山市湛河区沁园小学

引言: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分离的弊端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以目标为导向,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有机融合,成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探索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还能为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其研究意义重大且迫切。

一、现存问题剖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困境犹如横亘在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其根源可追溯至目标设计环节的先天性缺陷。部分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仍沿用“了解”“掌握”等模糊表述,这类缺乏具体行为动词的目标设定,使得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达成学习要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若仅将目标表述为“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既无法清晰界定“理解”的具体标准,也难以通过课堂活动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起分数概念。这种模糊性导致教学活动失去方向指引,评价环节更是无从谈起,最终使得教学评一体化沦为空中楼阁。

教学活动与评价环节的割裂,进一步加剧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困境。传统课堂中,评价往往被视为教学活动的“收尾工作”,仅在知识讲授、习题练习全部结束后,通过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来检验学习成果。这种滞后性评价使得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学生可能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出现逻辑断层,但由于评价未能贯穿教学过程,教师未能及时介入纠正,导致学生后续在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频繁出错。长此以往,教学活动与评价环节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则是制约教学评一体化发展的另一重枷锁。过度依赖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将数学学习简化为对知识结论的记忆与重复练习,严重忽视了数学思维的动态发展过程。以“数学广角 —— 推理”教学为例,纸笔测试只能检测学生最终推理结果的正确性,却无法展现学生在分析问题、寻找线索、建立逻辑链条等关键环节的思维轨迹。这种评价方式也难以捕捉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导致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全貌,更无法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精准依据,使得教学评一体化难以真正落地生根。

二、优化策略构建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型优化策略,需从目标设计的源头进行革新。教师应深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精准把握各学段、各单元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将抽象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认识钟表”教学为例,可将目标细化为“能准确辨认钟面上的整时与半时”“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运动,理解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在拨钟游戏中,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每个目标均明确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评价标准,不仅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也为后续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清晰的观测点,真正实现“目标引领教学,评价反哺目标”的良性循环。

教学活动的重构是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落地的关键环节。教师需打破传统教学与评价分离的固有模式,将评价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在课堂导入阶段,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学生的已有认知与兴趣点,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在知识探究环节,借助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以课堂提问、学习单填写、同伴互评等方式实时收集学习信息。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测量棱长等活动探索立体图形特征,同时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空间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

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教师需突破单一纸笔测试的局限,构建包含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课堂表现评价可通过设计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在发言质量、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作业评价除关注答案正确性外,更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创新方法的运用;项目化学习评价则通过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成果汇报表现等多维度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校园绿化设计”项目中,学生需运用测量、计算、规划等数学知识完成方案设计,教师可从方案合理性、团队协作、数学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

三、实践成效总结

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型实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通过精准的目标设计与教学活动的科学规划,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知识讲解、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有机融合。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中,教师以清晰的目标为导向,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将计算教学与生活应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方法。课堂中实时的评价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重点突破,避免无效教学环节。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 40 分钟内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技能,更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多元评价的引入,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思维过程、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平台。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校园运动会赛程”的任务,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任务分解、数据统计、方案优化等环节的表现,对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从“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促使他们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思维方式,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教学理念与能力的双重蜕变。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这促使他们从“经验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教师要学会运用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多种评价方法,有效提升了教学诊断能力。在“图形的运动”教学研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堂作品的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概念存在误解,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动手操作与对比辨析环节。这种基于评价反馈的教学改进,使教师逐渐成长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与设计者。随着实践的深入,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解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日益丰富,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语: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型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统一,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评一体化将进一步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拓展评价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探索适应不同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的课型模式,完善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助力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 38 (3):105-109.

[2] 王蔷。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J]. 课程·教材·教法,2022, 42 (5):88-93.

[3] 张华。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23, (7):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