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协同共享路径探析

作者

田璇

东营市东凯小学

我国中小学正处于课程改革纵深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再度回溯到学校的教育视野中,“五育并举”已成为重中之重,而作为沟通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品质的协同发展。同时,在实践展开过程中,劳动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资源的离散性、课程目标的混杂性等,致使协同效应不够明显、两者的课程实施效果存在折扣现象。针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够、两课程融合实施的路径模糊这一困境,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两者的协同共享,以达到资源整合、育人合力、教育品质的整体提高。

一、目标协同:劳动素养与实践能力双轨并进育新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教育具有融合方向的一致,课程负责人在开展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及活动目标制定时要兼顾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育人要求。课程目标在制定时要分析学生的年级特征、认知特性等将劳动教育的培育劳动精神和培养劳动实践能力的目标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任务中,并将两个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懂得劳动的价值,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科要求及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制定的劳动教育具体目标和教学实际发展水平的情况,调整以保障劳动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发展水平适应学生发展、科学化科学化发展,并将劳动素养和能力目标动态化开展活动设计,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生能力双发展的共同实践机制的构建。

例如,在《校园绿化养护》这节课中,教师应以植物基础知识和环境责任意识两条逻辑主线进行课程的设计,对劳动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以整合。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阳光和土壤等因素,并通过通过具体的观察任务,促使学生在记录、分析、判断中开始探索,完成科学初体验。还能够引导学生,担负学校绿植的养护任务,增强劳动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从而让学生通过劳动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教学评价以学生完成的任务和反思性学习作为标准进行,同时达到对劳动价值观念与实践能力协同反馈之效。

二、资源整合:校社基地与课程模块多维联动建体系

在推进课程资源协同的过程中,教师要聚焦于学校与社区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场域建立。注重利用学校已有的实践课程模块与社区等现实资源,构建类型多样、梯度分明、功能互补的资源模块。教师要积极参与资源的甄选、整合、结构再组、融入课程模块内容与劳动教育任务等环节,注重关注任务的真实性、现场性与资源的适切性,实现课程内容与活动场域的协同。基于学校、社区之间联动机制,可促使学生基于现场完成劳动任务,实现从课内到现实的能力迁移,以提高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协同度,实现能够有效融通、正常运转的课程资源支持系统。

例如,在进行《社区便民服务设计》的教学时,必须要把校内生活实践板块同校外社区资源体系进行融合,形成劳动教育真实性情境的生活与真实项目任务。主要从生活中服务的基本能力入手,设计实践类作业,例如分类整理、卫生清扫、服务流程设计等等,按照社区居民真实需求设计与贴近社区服务生活结合的便民服务项目等,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小组对社区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对接,对相关便民服务的建议和做法进行搜集和对比,并评价对等社区相关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校内进行便民服务设计及流程建设。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物理空间上构建生活场景,养成并能提供合理规范的服务流程、服务规范,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以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将本学期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打通融合,使其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成为一套全方位的劳动实践支持链。

三、机制创新:师资共培与评价互认双向贯通促长效

教师在协同教学的机制设计中要推进协同教学机制建构下的师资协同和评价协同,加强教师协同教学和协同评价的统一,从而促进师生协同参与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推进教师在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的协同、联动与共建。在协同教学机制上的师资协同方面,教师参与协同教研培训,以适应劳动教育和实践课程的特点,培育兼具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结构、跨课程教学整合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加强培养在教学任务实施、实践活动和成果产出或经验总结呈现后的实践导向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这样对教师协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在协同评价机制方面,在劳动教育和实践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成果输出、过程机制和对人身心发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评价的综合协同。评价方式也由结果导向转为全程导向,加强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从而在教师协同教学机制方面实现课程协同教师目标和教学效能目标。

例如,在《校园小工匠》教学单元中,教师需要为简单构件制作与劳动教育活动设计的学习任务,组织跨学科教师团队进行协同教学,凸显劳动技能与劳动技术课程的结合。教师以结构稳定性、材料匹配度与操作合理性作为三大知识点,指导学生设计与制作生活小机器,在操作过程中渗透科学、操作与劳动安全教育。在评价上,教师设计任务实录表,设立操作质量、团队活动和学习反思考核要点,贯穿形成性评价。在师资上,教师团队拥有技术课、活动课的协同实施能力,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任务拆解、协同教学与评价建模技能,形成教学实施和评价开展的机制协同与常态发展。

结语

总之,本文基本阐述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协同共享的途径,从目标协同、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教师层面确定了目标设定、资源整合、机制建设的协同要素,从建立双轨目标、联动平台、完善师评的协同途径推动劳动教育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渗透,从而提高活动课程的整体效率和育人价值,并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调整上给政策方面的思路导向。

参考文献

[1] 赵法青 . 融合劳动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探讨 [C]// 教育教学理论与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4.

[2] 陈秀玲 .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校本课程路径探析 [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25(9):27-29. DOI:10.3969/j.issn.1673-9884.2024.09.009.

[3] 江秀林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20):108-110.

[4] 刘艳阳. 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策略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7(5):24-25. DOI:10.3969/j.issn.2096-224X.2022.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