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美术学业质量评价改革行动研究

作者

古敏慧

西宁市育才学校810000

引言

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我国艺术教育踏入了“素养本位”转型的全新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当作核心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技能传授模式,确定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这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并且首次对学业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基于此,小学美术学业质量评价作为落实新课标的关键部分,有着从“结果导向”向“过程素养”转型的急切需求,传统单一的评价主体以及固化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素养培育的要求,本文站在新课标视域的角度,针对当前的评价困境,探寻改革实践的策略,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学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给出思路。

一、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核心要点解读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革新

2022 年版的艺术课程标准在理念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取代了旧版里偏重技能传授的那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艺术教育有综合性与实践性,把美术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了有机融合,构建起跨学科的学习情境。在目标层面,从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以及创意实践这四大素养 [1]。与旧版相比较,新增了“创意实践”这个维度,突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视,目标设定有了更强的层次性,按照学段进行细化要求,强调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个性化体验以及终身发展需求。

(二)学业质量标准的新界定

新课标首次对小学美术学业质量作出了系统性的界定,构建起了多维立体的评价框架,在评价维度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作品结果评价,包含审美感知能力,像对造型、色彩的敏感度,艺术表现能力。例如,工具材料运用的熟练度,文化理解素养,如对美术作品历史背景的认知,以及创意实践水平,个性化表达的独特性这四大核心维度。学业质量标准并非以统一分数作为标尺,而是借助具体学习表现描述来界定水平层次,比如“能运用简单造型元素表达情感”属于基础水平,“能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意创作”属于发展水平,这种界定方式为评价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注重过程性表现与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查,呼应了素养本位的教育改革方向[2]。

二、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美术学业质量评价改革实践策略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构建

新课标着重突出评价的民主性以及参与性,要打破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限制,构建起一个包含“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家长协同”的多元评价共同体,教师身为专业引领者,需要创建课堂观察记录表,从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方面追踪学生的表现情况,并且对作品展开专业性的分析。学生借助填写自评表来反思创作思路,比如思考“我选用蓝色来表现宁静的缘由”,开展小组互评会,运用“优点加上建议”的模式给同伴提供反馈,家长可凭借家庭艺术实践手册记录亲子创作的过程,像节日装饰设计当中的分工以及创意,定期反馈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应用表现,建立三方沟通机制,每月借助评价手册整合各方意见,形成覆盖“课堂表现、自主创作、家庭实践”的立体评价网络,这样可保障评价的专业性,又可提高学生的评价主动性以及家长的教育参与度,实现评价育人的协同效果。

(二)多样化评价方式融合

根据新课标素养导向的相关要求,要整合多种评价方式来构建一个互补的体系,以表现性评价作为核心内容,设计“校园文化墙创作”这样的主题任务,从构思草图开始,到材料选择,再到最终呈现,进行全程跟踪,以此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成长档案袋,收集不同阶段的作品、创作日志以及反思手账,比如低年级的涂鸦作品和高年级的版画创作进行对比,动态地呈现学生的成长轨迹 [3]。引入数字化工具,借助教学平台记录课堂互动的次数、作品获得的点赞量等数据,生成可视化的成长曲线,将传统的纸笔测试优化为情境化命题,例如“为非遗手工艺品撰写解说词”,融合文字表达和文化理解来考查学生,明确“过程性评价占 60% 加上结果性评价占 40% ”的占比原则,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等方面,结果性评价聚焦于作品的完成度与创意性,全面覆盖构思、实践、反思的完整学习链。

(三)基于课程内容的评价内容优化

紧密围绕新课标课程内容结构,从四大领域对评价内容给予细化,在“造型·表现”领域,对线条以及色彩运用熟练度进行评价,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借助造型元素来表达情感的准确程度,低年级学生运用曲线表现欢快场景的能力,“设计·应用”领域着重于对问题解决能力展开评价,例如文具改造作品要考虑功能性,又要有创意性,考查“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动手制作”这一完整流程。“欣赏·评述”领域借助“名作赏析报告会”等形式,评价学生对作品历史背景以及艺术风格的解读深度以及审美判断能力。“综合·探索”领域重点在于评价跨学科整合能力,比如“自然现象绘画”需要将科学观察与美术表现相互融合,评价内容要与学段目标相匹配,低年级注重参与热情和想象力,中年级关注技能掌握和创意表达,高年级强化文化理解和个性风格,以此保证评价内容与课程内容可精准对接,真实反映核心素养的实现状况。

结语

在新课标视域之下开展的小学美术学业质量评价改革,属于落实素养导向教育目标的必然所需,借助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评价共同体,将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多种评价方式相融合,实现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的精准对接,有效突破了传统评价的局限之处。实践证明,此项改革可全面呈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还可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未来要持续优化评价工具,强化对教师评价能力的培训,完善家校协同机制,让评价切实成为推动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以及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蔺燕 .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10): 72-74.

[2] 尹亚平 . 自信 快乐 成长——小学美术学业多元化评价的探索[J]. 教育界 , 2025, (07): 98-100.

[3] 刘燕珊 . 从艺术素质测评论美术学业测评的基本方法与规律[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 2024, (24): 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