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裂缝问题

作者

刘尊杰

华光环保能源(西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 江苏省 无锡市 214000

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材料因其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然而,混凝土材料存在抗拉能力不足的缺陷,这使得在施工及投入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裂缝。虽然细微裂缝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允许,对结构构件影响较小,但较大裂缝不仅会破坏建筑物结构,降低美观度,还会削弱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使用性能。工程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环节,若设计不当导致裂缝问题出现,将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应用效能。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裂缝问题,优化设计体系,降低裂缝出现概率,延长建筑工程使用寿命。

一、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裂缝的主要成因

(一)塑性变形引起的裂缝

塑性变形引发的混凝土裂缝,常于硬化前的塑性阶段出现,此阶段混凝土尚未完全凝结,其内部结构松散,抵抗变形能力较弱,当上部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受到外部扰动时,混凝土无法均匀协调变形,从而产生裂缝。混凝土表面积增大时,水分蒸发加快,收缩量增加,且水平方向受钢筋、骨料的约束更强,导致水平收缩受限,垂直收缩相对自由,最终形成不规则裂缝 [1]。钢筋直径过大、骨料粒径过大会加剧这种约束效应,使裂缝更易产生。此类裂缝间距通常在 0.3~1.0mm ,呈平行分布,具有一定深度,不仅影响建筑外观,还可能降低结构耐久性,为有害物质侵蚀提供通道。

(二)结构裂缝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现浇楼板凭借承载能力强、整体性好的优势,慢慢取代了以往常用的预制多孔板,然而,现浇楼板的应用使得楼板的刚度得到大幅增强,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原有墙体在整体结构中的相对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降低。这种刚度分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墙体在结构受力体系中的受力状态发生了改变,对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产生了新的影响。在墙体刚度薄弱处,如门窗洞口角部、墙体交接部位,以及截面突变处,应力无法均匀传递,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墙角作为纵横墙交汇点,承受着复杂的应力作用,当应力超过墙体材料的抗拉强度时,裂缝便会产生 [2]。这些结构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还可能削弱墙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威胁建筑结构安全,需在设计与施工中予以重点关注和处理

(三)应力裂缝

混凝土结构中的应力裂缝主要源于其自身的物理变化,如徐变与收缩,干燥收缩、塑性收缩、自身收缩和碳化收缩等均是常见的形式。当建筑物完成混凝土浇筑工序后,混凝土会经历一个持续的收缩硬化过程。在此期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不断蒸发逸散,使得混凝土自身体积逐步缩减,从而产生收缩现象。然而,建筑物中的支座结构会对混凝土的自由伸展形成阻碍作用。随着混凝土收缩进程的推进,支座对混凝土的约束力也在不断增大,当这种约束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现浇混凝土板在其内部应力相对集中的部位,如梁柱节点附近、板跨中位置等,就容易出现裂缝。除此之外,如果在混凝土强度未达标时过早拆模,或在混凝土还未完全固化时施加外部荷载,都会引发内部应力集中,进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应力裂缝会影响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四)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

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后,内部水泥会发生水化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在混凝土内部积聚且难以迅速散发出去,致使混凝土内部温度显著升高。与此同时,混凝土表面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受外界气温、风速等多种因素影响,热量能够较为快速地散失。如此一来,混凝土内外便形成了较大的温差,进而促使混凝土表面承受拉应力,而内部则承受压应力。由于新浇筑的混凝土尚处于早期龄期,其抗拉强度相对较低,当表面所承受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极限抗拉强度时,便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温度裂缝。温度应力裂缝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外观质量,还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展,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构成威胁,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裂缝的控制措施

(一)加强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往往与设计的科学性及施工管理的严谨性紧密相关。在结构设计阶段,需综合考虑建筑功能、荷载分布、地质条件和抗震设防要求,运用有限元分析、拓扑优化等先进技术,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精细化论证。例如,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通过调整核心筒与外框架的刚度比,优化连梁的耗能性能,可有效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裂缝的产生概率;针对大跨度空间结构,合理布置桁架、网架等受力体系,能避免因应力集中引发的裂缝问题。在施工管理方面,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至关重要。借助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可提前发现设计冲突和施工难点,优化施工顺序;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混凝土浇筑温度、应力应变、沉降位移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3]。同时,推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强化关键工序验收,严格控制施工偏差,确保施工过程与设计意图高度契合。此外,通过组织技术交底和施工培训,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双管齐下,最大限度降低裂缝产生的风险。

(二)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混凝土作为建筑结构的核心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选用低热水泥(如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可显著降低水化热温升,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同时,严格控制水泥中游离氧化钙、氧化镁含量,防止因体积安定性不良引发裂缝;限制骨料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和针片状颗粒含量,确保骨料的级配合理,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裂能力。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科学掺加减水剂、膨胀剂、纤维等外加剂,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例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能显著降低水胶比,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聚丙烯纤维可有效抑制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裂缝;补偿收缩混凝土通过掺入适量膨胀剂,在硬化过程中产生适度膨胀,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减少裂缝的出现。此外,建立严格的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对水泥强度、骨料级配、外加剂性能等关键指标进行抽检,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复检,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从源头上筑牢抗裂防线。

(三)做好产生裂缝的温差防控

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变形是导致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超长结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和温差较大的地区 [4]。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合理规划建筑体型,避免平面和竖向的突变,减少温度应力集中;对于错层结构,在纵、横墙交汇处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形成空间约束体系,提高结构的整体抗裂性能。同时,优化伸缩缝、后浇带的设置,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长度,释放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微膨胀混凝土技术在温度裂缝控制中具有独特优势,但需精准把握膨胀剂的品种、掺量和养护条件。一般而言,膨胀剂掺量宜控制在胶凝材料总量的 3%~5%, ,并加强保湿养护,确保膨胀剂充分发挥作用。对于超长结构,可采用“无缝设计”理念,通过设置膨胀加强带替代部分后浇带,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此外,在屋面、外墙等部位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如聚氨酯保温板、真空绝热板等,降低结构的温度梯度,减少温度应力,有效预防裂缝的产生。

(四)注意结构的平面布置

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温度场分布和应力传递路径,合理的平面布置是控制裂缝的关键措施之一。设计时应遵循规则、对称、均匀的原则,避免平面形状过于复杂或凹凸不规则,减少温度应力集中。对于不规则平面,可通过设置防震缝、伸缩缝将结构划分为若干独立单元,降低温度变形的相互影响;合理控制建筑物长度,使其不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若超过限值,需采取有效的温度应力控制措施,如增设后浇带、采用预应力技术等。在保温隔热设计方面,选用导热系数低、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等,并适当增加保温层厚度,降低结构内外温差。同时,优化保温层的构造设计,采用外保温系统,减少“热桥”效应;加强保温层与基层的粘结强度,防止空鼓、脱落等质量问题。此外,在屋面设计中,可采用种植屋面、通风屋面等隔热措施,降低屋面温度,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在外墙设计中,通过设置分隔缝、采用柔性腻子等措施,释放墙体的收缩应力,提高墙体的抗裂性能。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同时和建筑质量能否达标具有密切联系。在结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必须深入考虑建筑的实际用途,并与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及水文特性相结合,精准确定建筑结构的具体类型,明确不同结构部位需承受的压力与荷载情况,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合理选定建筑材料的等级标准,防止出现裂缝问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从各个环节入手,有效控制裂缝的出现。此外,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要及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生 . 刍议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裂缝问题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22):8-10.

[2] 覃 荣 琛 . 建 筑 工 程 结 构 设 计 中 的 裂 缝 问 题 探 讨 [J]. 中 华 建设 ,2023,(05):105-107.

[3] 陈蛟龙 .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裂缝控制研究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2,(06):10-12.

[4] 王翔翔 .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裂缝问题分析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5(06):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