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共享体育魅力
牛春生
志丹县城南小学 陕西延安 717500
引言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凝聚着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作风、群众路线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旨在基于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分析其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点,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渗透路径,推动小学体育课程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红色精神的润物无声传承。
一、延安精神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契合性分析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时期的伟大精神结晶,其核心要义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一精神体系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育目标、课程内涵和育人逻辑具有高度契合性。从坚定理想信念角度看,延安精神强调信仰至上、志存高远,与体育课程倡导的拼搏进取、挑战自我相呼应,有助于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目标意识。从实事求是角度看,体育教学注重科学训练和个性发展,延安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引导教师因材施教,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艰苦奋斗角度看,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炼过程,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克服困难、坚持训练中培养坚强毅力和集体协作精神。从服务人民角度看,体育教学强调集体项目、互帮互助和规则意识,这与延安精神中“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高度一致,能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延安精神与小学体育教学之间具有天然的理念交集和育人一致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延安精神渗透的现实挑战与成因剖析
尽管延安精神与小学体育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但在当前教育实践中,两者融合的成效并不显著,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思想教育的重视不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匮乏、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强、课程设计缺乏创新等方面。首先,从课程目标看,当前小学体育课程多以技能掌握和体能提升为核心目标,对学生思想品质、价值观念的培养缺乏系统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处于边缘位置。其次,从教学内容看,红色元素的呈现方式单一,缺乏与体育项目的有机融合。教师往往在体育教学前或课间简单传达口号式内容,未能通过体育情境、竞赛活动、合作任务等有效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与理解。此外,体育教师在红色教育内容理解方面存在知识储备不足、表达方式欠缺、渗透路径模糊等问题,导致延安精神融入体育教学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同时,受限于课时安排、教学资源和评价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侧重考核项目达标和技能表现,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价值层面评价关注不足,使得课程思政功能难以真正发挥。上述问题说明,要实现延安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必须从顶层设计、教学策略、教师培训和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重构体育课程的育人生态。
三、延安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渗透路径探讨
将延安精神有效融入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在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组织、课堂实施方式、评价机制建构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探索与实践。一是在课程设计理念上,要明确“以体育人”的核心目标,强化体育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突出延安精神的引领作用,使体育课成为价值引导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育人平台。可以围绕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构建“红色体育”教学模块,如以“长征精神”引导耐力项目训练,以“抗战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团结协作”指导集体项目教学,从理念上完成课程目标与红色精神的深度融合。二是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将延安精神相关故事、人物与体育活动项目结合,设计“情境 + 活动”的教学单元。如在接力跑中讲述抗联战士协同作战的事迹,在攀爬训练中引入小英雄雨来过河送信的场景,在游戏活动中设置红军长征路线模拟闯关,通过故事引入、任务驱动、体验参与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红色精神,提升参与的情感深度与意义认同。三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倡导多样化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竞赛等,强化学生自主参与与团队协作,在合作中培养责任感、在竞争中培育规则意识,在反思中升华价值认同,真正实现延安精神在体育课堂中的潜移默化传播。
四是在评价机制构建方面,应改变以技能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建立“技能 + 精神 + 行为”多维评价模型,设立“红色小先锋”“合作之星”等价值导向类荣誉,引导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实现全面发展,提升红色精神教育的引导力与激励效能。
四、打造“红色 + 体育”教育生态的延展实践建议
在延安精神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超越课堂教学的狭义范围,构建课内外一体化、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联动的“红色 + 体育”教育生态体系。一方面,学校应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开展如“红色主题运动会”“延安精神主题体育节”“长征精神接力赛”等活动,通过活动载体的多样化与仪式化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与制度设计,如设置红色文化角、体育英雄榜、红色训练营等,构建具有育人导向的红色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体育教师的红色教育素养培训,组织教师参与党史学习、红色研学、教学研讨,提升教师在课堂中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情感升华的能力,真正实现思想育人与专业育人的融合。同时,建议整合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倡导家校社共育,如组织家庭体育挑战赛、红色文化亲子运动活动、社区红色体育故事分享会等,使学生在多重环境中感受红色精神与体育魅力的交融,推动红色教育从“课堂渗透”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德体融合教育的全面覆盖与持续深化。
五、结论
在新时代育人背景下,将延安精神有效渗透于小学体育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应在政策引导、教师发展、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等层面持续推进红色基因在体育教育中的深度融入,构建多元协同的“红色 + 体育”教育体系,使延安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强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靖然 .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研究 [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4.
[2] 谢鑫. 红色文化融入《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24.
[3] 刘铭. 小学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 鲁东大学,2022.
[4] 白小玲. 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宁夏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