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研究

作者

刘露

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化推进,地铁在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城市发展中作用显著。我国多个城市已开通地铁,运营里程和客流量持续增长。但地铁运营系统复杂,涉及多个子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国内外事故频发,凸显安全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当前,各地铁运营企业虽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但在风险识别、评估、防控等方面仍有不足。因此,深入研究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对提升运营安全水平、保障乘客安全和推动轨道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风险特征与规律,构建风险识别体系,提出防控机制,为运营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1.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指运营过程中因内外部因素可能引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的不确定性事件,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潜在性与突发性等特征。其复杂性体现在地铁作为人 - 机 - 环境复合系统,多要素相互交织致使风险多样;动态性源于运营环境、设备状态等持续变化,风险亦随之波动;系统性表现为各子系统关联紧密,风险易扩散引发连锁反应;潜在性与突发性则意味着风险因素常潜伏,触发后迅速爆发致严重危害。按来源,风险可分为内部(设备故障、人员失误等)与外部(自然灾害、恶意破坏等);按性质,分为技术(设备可靠性)、管理(制度与人员素质)、环境(地质、气象等)风险;按影响程度,分为重大、较大、一般和轻微风险,对应不同防控等级;按发生阶段,涵盖规划设计到应急处置,本研究聚焦运营维护阶段,科学分类为构建针对性防控机制奠定基础。

2.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识别机制

2.1 风险源识别方法

风险源识别是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需采用科学方法与系统思维确保全面准确。基于地铁系统复杂性,应综合运用多种识别方法:经验识别法通过总结历史事故、运营经验及专家知识梳理常见风险源,直观易理解但受经验局限;系统分析法依托系统工程理论,将运营系统分解为子系统与要素逐一剖析风险源,具系统性与逻辑性,可避免重要风险遗漏;情景分析法构建不同运营情景,分析特定条件下的潜在风险源,有助于识别复杂场景风险;专家咨询法通过组织专家头脑风暴与德尔菲调查,发挥专业优势提升识别准确性。规范化识别流程是质量保障:先明确识别范围、系统边界与关注重点;再组建涵盖运营管理、技术、安全等领域的专业团队,从多维度识别风险;识别中采用标准化表格与清单,确保规范一致;建立风险源信息库分类登记并动态更新;通过定期评审机制,依据运营实践与环境变化优化识别结果。科学的方法体系与规范流程,为后续风险评估与控制奠定可靠基础。

2.2 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风险评估体系是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旨在对识别出的风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明确风险等级与优先级,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构建该体系需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动态性原则:系统性要求覆盖运营全环节;科学性确保评估方法与指标客观可信;实用性强调便于决策;动态性则适应环境变化。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需从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两个维度考量。概率评估结合设备可靠性、人员操作规范等因素,通过数据分析、专家判断量化;后果评估涵盖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方面,建立评价标准与等级体系。评估中,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数据充足时用定量法,反之用定性法。同时,制定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明确不同等级的管控要求。此外,建立验证校核机制,通过实际数据与案例对比,优化评估方法与指标,提升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

3.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3.1 预防性防控机制

预防性防控机制作为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首道防线,秉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理念,从技术、管理、人员三层面构建立体化防控体系。技术预防通过完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搭建先进监测预警系统、推广新技术应用,增强系统可靠性;管理预防依托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优化组织架构,构建系统化管理框架;人员预防则通过强化安全培训、提升操作规范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该机制的有效实施需以科学风险评估为基础,定期排查系统潜在风险点并制定预防措施;同时构建多层次预警体系,覆盖设备状态、环境负荷等维度,设定预警阈值实现动态监控。当指标超限时,系统需及时触发预警并启动处置机制,确保信息高效传递与风险响应。此外,预防性防控需与应急响应机制联动,形成“预防 - 预警 - 应急”的全流程管控链条,实现安全风险的源头治理与动态防控。

3.2 应急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机制是地铁运营安全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旨在事故发生时快速有效处置,减少损失。其需具备快速响应、统一指挥、科学决策、有效处置的特点:快速响应要求接到报告后最短时间启动预案;统一指挥需建立明确指挥体系确保协调;科学决策基于信息与技术分析制定方案;有效处置则针对具体情况控制事态。该机制构建需从组织、预案、资源、信息等体系系统设计。应急预案作为核心,需按风险类型制定:综合预案明确应急架构与程序;专项预案针对火灾、设备故障等特定事故;现场处置方案聚焦岗位与风险点,强调操作性。预案制定需结合地铁运营实际,保障科学实用,同时建立演练、评估、修订机制,通过定期演练检验效果,动态优化预案。此外,应急响应机制需与政府应急管理、消防、医疗等外部资源协调配合,构建社会化应急救援网络,形成联动效应,提升整体处置效能。

3.3 持续改进机制

持续改进机制是地铁运营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自我革新的关键,以动态化管理适配内外部环境变化。其基于PDCA循环模式,通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闭环提升管理效能:计划阶段依据风险评估与管理目标制定改进方案;执行阶段落实各项措施;检查阶段监督评估实施效果;行动阶段总结经验,将有效措施标准化,调整优化不足。该机制运行依赖完善的信息 - 分析 - 反馈体系。信息收集需搭建多渠道网络,整合安全检查、事故报告、员工反馈等数据,全面掌握管理现状;分析评估运用统计、趋势、因果分析等方法,深挖问题根源,明确改进方向;反馈改进则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措施,融入安全管理体系形成闭环。此外,通过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激发全员参与动力;加强与外部机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理念方法,推动安全管理水平持续跃升,确保防控体系始终保持先进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研究是复杂系统工程。研究表明,地铁运营安全风险具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需构建科学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风险识别机制是安全管理基础,要多种方法结合、规范流程与评估体系;完善防控机制是核心,需构建预防、应急、改进三位一体体系,实现全过程管控。当前我国地铁运营规模扩大、技术升级、环境复杂,安全风险有新特点,需深化研究,完善机制,提升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未来应关注新技术应用、多元风险分析等,为安全运营提供支撑。此外,运营企业需重视安全管理,多方协作构建适应国情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保障地铁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姜林林,左忠义.基于ISM 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23(6):172 - 176

[2]邓勇亮,李金运,孟苗苗.地铁运营安全风险前兆信息识别与控制[J].安全 ,2023,42(04):44-51.

[3]李晓龙,梁潇,何理.“四步走”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3,16(11):50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