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挑战与工学一体化突破路径
俎庆婷
台州市椒江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18000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现实挑战
(一)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与利益协调困境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核心主体,其参与深度直接影响教学改革成效。当前技工学校与企业合作普遍存在“校热企冷”现象,企业参与动机多局限于短期用工需求,缺乏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介入。例如,部分企业将校企合作视为“人才储备库”,仅在实习环节提供岗位,对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核心环节投入不足。这种浅层合作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时间差”,学生技能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此外,企业与学校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天然差异:学校追求教育质量提升,而企业更关注成本控制与生产效率。这种矛盾使得合作机制难以持续,例如企业因生产任务调整频繁变更实习计划,影响教学秩序稳定性。
(二)课程体系滞后性与产业需求动态性的矛盾
技工学校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远低于产业技术迭代频率。以智能制造领域为例,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但部分学校仍沿用传统机械加工课程,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与岗位需求脱节。此外,课程开发缺乏产业调研支撑,部分专业盲目跟风开设热门课程,忽视区域产业特色与人才需求结构。例如,某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但当地技工学校仍以传统汽修专业为主,未能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这种供需错配加剧了结构性就业矛盾,毕业生面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困境。
(三)实践教学资源短缺与质量保障难题
实践教学是技工教育的核心环节,但当前学校普遍面临设备陈旧、场地不足等问题。部分学校实训设备仍为十年前购置,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生产标准。例如,数控加工专业学生使用的机床精度远低于企业实际生产设备,导致学生技能水平难以达标。此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例如,某技工学校电子技术专业教师虽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但对智能控制系统调试等企业核心技能掌握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种资源短缺与质量缺陷共同制约了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学一体化:产教融合深化路径的理论逻辑
(一)工学一体化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工学一体化强调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深度融合,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统一。其核心特征包括:一是课程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将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标准;二是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融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三是教学环境与工作场景协同,构建“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训基地。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交替培养,使学生毕业即具备岗位胜任力,其成功经验为工学一体化提供了实践范式。
(二)工学一体化对产教融合的深化作用
工学一体化通过重构教育生态,推动产教融合从“形式合作”转向“实质融合”。在资源整合层面,企业通过设备捐赠、技术指导等方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某技工学校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共建“智能装配实训中心”,企业提供生产线设备,学校开发配套课程,双方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在机制创新层面,工学一体化推动建立“双导师”制度,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增强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工学一体化突破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基于产业需求的动态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是工学一体化的核心任务。学校需建立产业需求调研机制,定期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与岗位能力要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例如,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对算法工程师的需求,部分技工学校增设“机器学习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等课程,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此外,课程开发需遵循“工作过程导向”原则,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教学模块,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将“零件加工”任务细化为“工艺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测”等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具体技能点与知识点。这种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高度契合,提升了技能迁移能力。
(二)创新“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工学一体化要求学校与企业成为育人“双主体”,通过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环节,企业需参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的制定,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例如,某电子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智能硬件开发”课程,企业提供技术规范与案例,学校负责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可与企业共建“订单班”,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组织教学,例如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与技能,第三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为企业储备了定制化人才。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能力是工学一体化实施的关键。学校需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通过企业实践、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例如,某技工学校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两个月,参与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此外,学校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例如,某数控加工专业聘请企业高级技师担任“技能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复杂零件加工项目。这种“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既保证了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专业性。
(四)完善工学一体化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改革是工学一体化的保障。学校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企业评价、行业认证与学业考核相结合。例如,某技工学校将“1+X”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需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方可毕业。此外,学校可引入企业评价标准,将学生实习表现、项目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例如,某软件开发专业将企业项目验收标准作为毕业设计评价依据,学生需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并通过验收方可毕业。这种评价机制改革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结论与展望
产教融合视域下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破解“校热企冷”、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等难题。工学一体化作为深化路径,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双师型”队伍、完善评价机制,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未来,技工学校需进一步强化产业需求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构建适应产业升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政府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铎 . 农业类高职院校科研促进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J]. 畜牧兽 医杂志 ,2015.
[2] 汪建新 . 畜牧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及对策 [J]. 畜牧兽医杂 志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