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的策略与方法探析
朱璐
吉林省长春市通达小学
课堂提问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键纽带,在启发学生思维、推动课堂互动、检测学习效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学生知识探索的大门,引导其在语文的海洋中深入思考、主动求知,进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与核心素养。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诸多教师虽重视提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提问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因此,深入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问题设计缺乏梯度与深度
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握不足,未能构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体系。问题设置呈现两极化倾向:一类问题过于简单,如“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等,仅停留在对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另一类问题则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与能力范围,例如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直接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与深层意境,使学生因无法理解而陷入沉默,打击学习积极性。这种缺乏梯度与深度的问题设计,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发展。
(二)提问对象存在显著失衡
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对象分布不均现象较为普遍。出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考量,教师往往倾向于向学习成绩优异、课堂表现活跃的学生提问,这些学生因频繁获得展示机会,在课堂上愈发自信,学习积极性持续高涨;而学习困难学生与性格内向学生,由于害怕回答错误或羞于表达,常被教师忽视,长期处于课堂互动的边缘位置。据相关课堂观察统计,在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中,成绩较好的学生被提问的频率是学困生的 3-5 倍。这种失衡的提问模式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还容易导致学困生学习动力下降,加剧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三)反馈评价方式单一滞后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反馈评价环节存在明显不足。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多采用简单的“对”“错”判断,缺乏对学生回答内容的深入剖析与引导。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仅给予“很好”“不错”等笼统评价,未进一步挖掘其思维亮点;对于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未能耐心倾听其思考过程,直接否定答案,未给予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一)优化问题设计,构建科学问题体系
教师应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链。以记叙文教学为例,在初读课文阶段,设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主人公经历了哪些事件”等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在精读课文阶段,提出“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等分析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拓展延伸阶段,创设“如果你是故事主人公,会如何应对困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等创造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化。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问题更具现实意义与亲切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二)精准把握时机,发挥提问最佳效能
在新旧知识的过渡节点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桥梁,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先回顾学生已掌握的植物描写方法,提问:“我们之前学习过描写植物的课文,知道可以从形状、颜色、生长过程等方面进行描写,那么这篇课文在描写爬山虎的脚时,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写作知识迁移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卡顿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困惑点,通过提问引导其突破思维障碍。如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对《落花生》一文“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理解不透,教师可提问:“在生活中,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哪些行为属于‘只讲体面’?”通过层层追问,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哲理。
(三)关注全体学生,实现提问公平覆盖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可实施“轮答制”,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提问,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回答准备;开展“小组合作提问”,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共同讨论问题答案,并推选代表回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运用“随机点名”工具,避免提问的主观性与倾向性,营造公平的课堂参与氛围。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可设立“问题银行”,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定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与奖励,如颁发“智慧小达人”称号、赠送课外书籍等;开展“小老师”活动,让学生互相解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探究精神。
(四)完善反馈评价,强化激励引导功能
教师的评价应避免空泛,要针对学生的回答内容,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反馈建议。当学生回答准确但表述不够清晰时,可评价:“你的答案非常正确,如果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表述,会让你的回答更加有条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耐心倾听其思考过程,分析错误原因,如“你从这个角度思考很有创意,但忽略了文中的一个关键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通过具体的反馈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掌握改进方法。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基调,关注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于回答不够理想的学生,挖掘其闪光点进行表扬,如“虽然你的答案不完全正确,但你的思考角度很独特,值得大家学习”;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不仅表扬其学习成果,更要肯定其努力与付出,如“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回答,可见你在课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每个人借鉴”。通过积极的评价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其参与课堂提问的热情。
总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问题设计、提问时机、提问对象、反馈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优化与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精准巧妙的时机把握、公平全面的对象覆盖以及多元有效的反馈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能力,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持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提问策略,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