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包办代替”到“放手成长”: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的家庭教养方式优化策略

作者

周洒洒

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幼儿园

在幼儿成长的旅程中,小班时期是其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许多家庭在教养孩子时,存在“包办代替”的现象。“包办代替”是一种过度照顾和直接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看似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实则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与成长的机会,阻碍了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和自主成长。如何引导家庭从“包办代替”走向“放手成长”,是幼儿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话题。

一、认知重构:“三个一”机制建立“放手成长”的教养共识

1. 一场教育讲座

幼儿园或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家长教育讲座,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放手成长”对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讲座旨在让家长了解小班幼儿在自理能力发展上的阶段与潜能,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讲座中,结合实际案例剖析,如家长过度包办致孩子生活能力下滑的实例,及‘放手成长’策略下孩子独立自信的成功故事,直观展现‘放手成长’的重要性。

2. 一支学习小组

鼓励家长成立学习小组,定期交流育儿经验和心得。在小组中,家长可以分享自己在“放手成长”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互相学习和借鉴。同时,学习小组还可以共同学习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放手成长”理念的理解。如,家长共读育儿书籍,探讨书中观点与方法,并结合孩子实情,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策略。

3. 一个育人故事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收集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小故事,可以是成功范例,亦或是困惑问题,通过家长沙龙、家长会的形式,集中分享交流,生动展现家庭在“放手成长”实践中的点点滴滴。通过群策群力,家长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育儿经验,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这些育人故事不仅为家长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和实践“放手成长”理念的热情。

二、行为引导:“阶梯式”方案形成“放手成长”的教养方式

1. 明确阶段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鼓励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等要求,我们可以将生活习惯培养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目标。例如,在穿衣习惯培养方面,第一阶段的目标可以是让孩子学会认识衣服的前后和上下,能够自己尝试把衣服套在头上;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扣扣子或者拉拉链;第三阶段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够独立、快速地穿好衣服。在制定阶段目标时,需兼顾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避免目标过于简单,使孩子失去挑战的积极性,亦不可过于艰巨,以免引发孩子的挫败情绪。

2. 制定具体步骤

针对每个阶段的目标,要制定详细的培养步骤。以下以“进餐习惯培养”第二阶段目标自己用勺子把食物送到嘴里为例,呈现阶段内的三步实施步骤:第一步可以是让孩子坐在餐桌前,自己拿着勺子尝试舀食物;第二步是鼓励孩子自己把食物送到嘴里,即使会撒一些也没关系;第三步是逐渐让孩子学会独立吃完一顿饭,不挑食、不浪费。在实施过程中,家长按照这些步骤逐步引导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同时,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增加培养过程的趣味性,比如和孩子玩“喂小熊吃饭”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使用勺子和自主进食。

3. 及时反馈鼓励

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除语言表扬外,可结合具体工具强化激励。比如建立“成长小档案”,粘贴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照片,如:自己扣好扣子的小手、吃完饭菜的空碗,并记录日期和进步;设计“自理小达人打卡表”,每完成一次目标任务,由孩子自主贴上贴纸,积累一定数量后兑换小奖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例如:“今天你自己穿上了鞋子,妈妈把照片贴在成长档案里,你真是个能干的宝贝!”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示范分解动作,如扣扣子分“对齐扣眼→捏住扣子→轻轻穿过”三步,并鼓励孩子看看哪里没对准,再试一次肯定能成功!

三、协同支持:“家园社”协同构建“放手成长”的指导体系

1. 家园合作——学习圈

结合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需求,在园内创设“生活实践主题区”,如我会穿衣、整理小能手”等,通过情景模拟游戏,如给布偶穿衣服、分类整理玩具、打扫卫生等,引导幼儿练习自理技能。邀请家长参与“亲子任务日”,将园内习得的技能延伸至家庭场景,如:共同制定“穿衣步骤图”贴于衣柜旁,形成“园内示范——家庭巩固”的联动模式,帮助幼儿在重复实践中强化行为习惯。

2. 社区参与——社会圈

依托社区“社会圈”资源,将老年活动中心等转化为生活教育课堂。例如,组织“关爱小行动”,到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递水杯、整理物品,让幼儿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进行行动实践,同时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与社会适应力。社区活动前,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任务清单”,如独立背好小书包、主动问候他人等。活动后通过家园联系册反馈幼儿表现,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

3. 资源共享——文化圈

整合“文化圈”中的本土资源如:地方特色工坊、非遗体验馆,开发适合小班幼儿的生活化实践项目。例如,与传统手工艺企业合作,组织幼儿参观手工纽扣,在认识纽扣功能的基础上,回园开展“我会扣纽扣”比赛;或结合各种体验馆中的“物品分类陈列”场景,引导幼儿在家庭中模仿整理自己的衣物和玩具,实现“文化认知——生活应用”的深度融合。

三圈场域的协同联动,能够打破单一教育场景的局限,让幼儿在多元实践中自然习得生活技能,同时为家庭教养提供了可迁移的场景化指导策略,助力“放手成长”理念从认知转化为行动。

参考文献:

[1] 贾孟.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问题研究[D]. 山西大学,2023.

[2] 周嫒雨 .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22.

[3] 张宏梅 . 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受家庭教育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 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4). 重庆市万州区龙都幼儿园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