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路面病害机理及生态化养护策略研究
王延兵
延安市公路局养护中心 陕西延安 716000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硬化路面导致雨水径流激增、地下水位下降及热岛效应加剧,透水路面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成为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的核心手段。然而,其多孔隙结构在提升透水性能的同时,也暴露出易堵塞、强度衰减等病害风险。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材料设计与施工技术,对病害机理的深层解析及生态化养护策略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旨在揭示透水路面病害的复合作用机制,构建基于生态效益的养护技术框架,为海绵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透水路面病害机理的多维解析
透水路面病害机理的多维解析需从材料特性、环境交互及荷载作用等多维度展开。在材料层面,透水路面的多孔隙结构是其核心功能载体,但同时也是病害的潜在诱因。集料级配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孔隙率分布与连通性,若粗细骨料比例失衡,易导致局部孔隙过大或过小,前者易在交通荷载下发生结构失稳,后者则易被细颗粒堵塞,降低透水性能。此外,水泥基体与骨料的界面粘结强度是关键指标,若界面处理不当,在冻融循环、干湿交替等环境作用下,水分易沿界面渗透,导致粘结力退化,进而引发骨料剥落与结构松散。
环境因素对透水路面的侵蚀作用不可忽视。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与水泥基体发生化学反应,加速碳化进程,降低结构强度与耐久性;盐渍土环境中的氯离子渗透则可能引发钢筋锈蚀(若配筋)或混凝土膨胀开裂。同时,有机污染物在孔隙内的吸附与积累会形成生物膜,不仅堵塞渗水通道,还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温床,进一步加剧孔隙堵塞与结构劣化。
荷载作用是透水路面病害的直接诱因。交通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与孔隙水压力叠加,易在孔隙薄弱处引发微裂缝,随着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微裂缝逐渐扩展并贯通,形成宏观裂缝,导致路面结构失稳。此外,重载车辆的频繁碾压还会加速孔隙壁面的磨损与破碎,使孔隙率逐渐降低,透水性能衰减。因此,透水路面病害机理是材料特性、环境交互与荷载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从多维度进行系统解析,为病害防治与养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化养护策略的技术体系构建
生态化养护策略的技术体系构建需围绕透水路面的功能特性与生态需求展开,形成预防、修复与功能强化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框架。在预防性养护层面,应注重源头控制与环境适应性设计。一方面,通过优化材料配比与施工工艺,提升透水路面的抗堵塞与抗侵蚀能力,例如采用高粘结性胶凝材料增强骨料界面强度,或掺入疏水性纳米材料降低水分吸附。另一方面,建立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的预防性维护机制,针对酸雨多发区、重载交通路段等高风险区域,提前实施防护涂层喷涂或孔隙结构预处理,延缓病害发生。
针对已发生的病害,需开发精准修复与孔隙再生技术。高压脉冲水射流清洗技术可通过调节压力与脉冲频率,实现孔隙深度清洁且不损伤基体结构,尤其适用于堵塞严重区域的快速疏通。对于孔隙率衰减或结构强度不足的路段,可采用渗透性树脂灌浆技术,通过微孔注入低粘度树脂,在固化后形成网络状增强结构,既恢复透水性能又提升承载力。此外,生物修复技术亦具有应用潜力,如利用特定微生物降解孔隙内有机污染物,或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的酸性物质疏通轻微堵塞孔隙,实现生态友好的自修复过程。
在功能强化层面,需将透水路面与生态服务功能深度融合。通过在路面表层复合光催化材料(如纳米二氧化钛),可分解孔隙内残留的油污与氮氧化物,提升空气净化能力;集成雨水收集 - 净化 - 回用系统,将透水路面作为分布式海绵体,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探索透水路面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协同设计,例如在孔隙中植入耐旱植物或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兼具透水、固碳与发电功能的生态型路面,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多功能化、低碳化转型。
三、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与效益评估
透水路面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需贯穿规划、建设、运维至废弃阶段,构建数据驱动、动态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在管理策略上,应强化数字化监测与智能决策支持,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孔隙状态、透水性能及环境参数,结合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病害发展趋势,实现养护时机的精准把控与资源高效配置。同时,推行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制定涵盖材料选择、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的规范化指南,并建立质量追溯数据库,确保各环节信息透明可溯。在运维阶段,需实施分级分类养护,针对轻度堵塞采用生物酶清洗、高压空气疏通等非破坏性技术,对结构性损伤则运用微生物矿化修复或局部树脂灌浆,减少传统开挖对环境的扰动。此外,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联合市政、环保、交通等部门整合排水系统、绿地网络与透水路面数据,优化城市水文循环调控。
效益评估需构建经济 - 环境 - 社会复合指标体系。经济层面,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量化透水路面在减少排水设施投入、降低内涝损失及延长使用寿命方面的长期收益;环境层面,评估雨水径流削减量、地下水补给率及污染物去除效率,例如某项目显示透水路面可使地表径流减少 35% 、氮磷污染物截留率提升 60% ;社会层面,考量热岛效应缓解、居民舒适度提升及生态教育价值。最终,将评估结果反哺至管理策略迭代,形成“监测- 评估- 优化”的良性循环,推动透水路面技术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总结:透水路面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营到废弃的闭环体系,依托数字化监测与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主动养护,结合分级养护标准与跨部门协同机制提升管理效能。效益评估需综合经济、环境与社会三维度,通过生命周期成本分析量化长期经济性,结合径流削减、地下水补给等指标评估环境效益,并考量热岛缓解与公众生态意识提升等社会价值。评估结果需反馈至管理优化,形成“监测 - 评估 - 改进”动态循环,推动技术迭代与可持续应用,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 高子祺 . 透水混凝土路面清理效果及透水寿命预测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2023.
[2] 田曼宁. 热带海洋环境下FRP 加筋透水沥青路面研究[D]. 海南大学,2023.
[3] 吴秋霖 , 张颖超 , 李宗锋 . 海绵城市透水路面病害及养护策略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 上旬刊 ), 2021, (08): 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