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急诊儿童高热惊厥的早期识别与护理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柏安会

云南省广南县中医医院

一、引言

儿童高热惊厥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生与体温骤升、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密切相关。据临床观察,约 5%-8% 的儿童在 6 岁前至少经历一次高热惊厥发作,其中 90% 为良性过程,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脑水肿、呼吸衰竭甚至智力损伤。因此,急诊场景下快速识别惊厥前兆并实施科学护理,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系统探讨高热惊厥的早期识别标志与护理干预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儿童高热惊厥的病理生理基础

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协同作用。首先,儿童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分支尚未完全髓鞘化,导致神经冲动传导易出现异常放电。其次,体温骤升时,脑组织代谢需求增加,而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可能引发缺血缺氧性损伤。此外,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研究显示,若一级亲属有高热惊厥史,儿童发病风险可增加 3-5 倍。

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惊厥发作时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急剧升高,激活磷脂酶 A2,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进而引发神经元损伤。这一过程若持续超过5 分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功能损害。因此,急诊护理的核心目标在于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减少继发性损伤。

三、早期识别:惊厥前兆的临床特征

1. 体温动态变化

高热惊厥多发生于发热初期 24-48 小时内,体温骤升至 38.5℃以上时风险显著增加。部分患儿在惊厥发作前 1-2 小时可出现体温快速攀升,伴随末梢循环障碍,如口唇青紫、手脚发凉等。这一现象提示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尤其是既往有惊厥史的儿童。

2. 神经行为异常

约 20% 的患儿在惊厥前表现出情绪或行为改变,如异常哭闹、嗜睡、反应迟钝或双眼凝视。这些症状可能与脑细胞代谢紊乱相关,需与普通发热引起的倦怠相鉴别。此外,局部肢体抽动或寒战可能为惊厥发作的先兆,需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惊厥前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心率增快等自主神经激活表现。这些体征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已处于应激状态,需警惕惊厥发作风险。

四、护理干预策略

1. 呼吸道管理与安全防护

惊厥发作时,首要任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避免误吸。对于牙关紧闭者,禁止强行撬开牙齿,以防牙齿损伤或误伤操作人员。同时,需移除周围硬物,防止坠床或碰撞伤。

在急救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刺激患儿,如大声喊叫或摇晃身体。可通过轻抚头部或背部提供安抚,缓解患儿紧张情绪。若惊厥持续超过 5 分钟,需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2. 体温控制与脑保护

高热是惊厥的主要诱因,需迅速采取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冰袋敷额头及大血管走行区,但需避免酒精擦拭,以防皮肤吸收中毒。药物降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需注意剂量与给药间隔,避免过度降温引发虚脱。

对于中枢性高热患儿,可采用冰帽降温,降低脑组织代谢需求。降温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体温骤降导致寒战或复惊厥。

3. 惊厥控制与药物干预

若惊厥持续不缓解,需立即给予抗惊厥药物。首选地西泮静脉注射,剂量为 0.3-0.5mg/k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对于反复发作或复杂性惊厥,可联合使用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灌肠。用药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呼吸、心率及血压,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在药物干预的同时,可尝试穴位刺激,如按压人中、合谷穴,但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皮肤损伤。

4. 并发症预防与观察

惊厥发作后需警惕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对于持续惊厥或频繁发作的患儿,应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同时,需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及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迹象。

此外,需注意电解质紊乱的预防。惊厥发作时大量出汗可能导致低钠血症,需适量补充生理盐水。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儿,需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心理支持与家属教育

高热惊厥的突发性常导致家属焦虑情绪,需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应以平和的态度解释病情,告知惊厥的良性预后及后续处理措施。同时,需指导家属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物理降温、体位管理,并建议家中常备退热药物及体温计。

对于反复发作的患儿,需建议定期随访,完善脑电图、头颅 MRI 等检查,排除癫痫等潜在病因。此外,需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

生风险。

五、讨论

儿童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需兼顾时效性与科学性。早期识别惊厥前兆可为干预争取宝贵时间,而规范的护理操作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然而,当前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属对惊厥的认知不足,导致急救措施延误;二是部分医护人员对复杂惊厥的处理经验不足,影响救治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高热惊厥的认知水平。同时,需定期开展急诊急救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此外,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确保惊厥患儿得到全面、系统的救治。

六、结论

儿童高热惊厥的早期识别与护理干预是急诊救治的关键环节。通过综合分析体温变化、神经行为异常及末梢循环表现,可实现惊厥前兆的快速识别。在护理干预中,需重点强化呼吸道管理、体温控制及并发症预防,同时注重心理支持与家属教育。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惊厥发作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丽月 , 吕丽敏 . 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分级护理综合运用效果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9(34):4-6+10.

[2] 段招弟 , 袁娇 , 谢伦艳 . 改良儿童早期预警评分联合分级护理在急诊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0,26(1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