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疾病预防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中的作用与策略

作者

张丽

吉林省通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全民健康权益的核心议题。《“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筑牢全民健康防线。在这一进程中,疾病预防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的独特功能,对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间的健康差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通过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降低约 70% 的慢性病发病率和 40% 的传染病传播风险。然而,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仍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服务供给失衡等问题,疾病预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系统探讨疾病预防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中的作用机制与优化策略,对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健康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疾病预防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中的作用机制

(一)健康公平筑基:弥合群体健康鸿沟

疾病预防通过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干预体系,有效遏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国家免疫规划为例,截至 2023 年,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 90% 以上,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较实施初期下降 99% 以上,显著缩小了城乡儿童健康差距。此外,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定期体检、健康指导和疾病筛查,实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进一步促进健康公平。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开展规范化慢性病管理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提升 30%-40% ,有效降低了不同群体间的健康不平等程度。

(二)医疗减负增效:破解因病致贫困局

疾病预防的经济性价值体现在其显著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负担。以慢性病防控为例,我国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 70% 以上,而每投入 1 元用于慢性病早期干预,可减少 8.59 元的医疗支出和 100 元的终末期抢救费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有效减少了居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如贵州省实施的“健康乡村”项目,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免费的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和管理服务,使项目地区贫困患者住院率下降28%,年均医疗支出减少1500-2000 元,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

(三)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服务供给效率

疾病预防遵循“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与疾病治疗相比,预防投入具有更高的成本 - 效益比,世界银行研究表明,每投入1 美元用于公共卫生预防,可产生5-24 美元的经济回报。通过建立分级分类的疾病预防体系,将资源向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和薄弱地区倾斜,能够有效避免资源浪费。例如,浙江省推行的“医防融合”模式,通过整合基层医疗与预防资源,实现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流程管理,使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提升40% 以上,为均等化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中疾病预防的现实困境

(一)服务能力滞后:专业与技术支撑不足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 32% ,高级职称人员不足 15% ,且缺乏系统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培训。同时,基层信息化建设滞后,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分析和共享能力不足,难以实现疾病预防的精准化管理。此外,服务模式单一,仍以被动式服务为主,缺乏个性化、连续性的健康干预,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二)公众参与不足:认知与行动存在偏差

居民对疾病预防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服务均等化效果。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虽从 2012 年的 8.80% 提升至 2022 年的 27.78%,但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且城乡、地区间差异显著。部分居民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对疫苗接种、健康体检等预防措施存在抵触心理。此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宣传手段单一,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精准化健康传播,导致居民对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依从性较低。

三、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疾病预防的优化策略

(一)政策体系革新:构建制度保障新格局

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法》,明确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中的主体责任和投入机制。建立动态调整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预防经费占比不低于公共卫生总投入的 40% ,并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推行“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将疾病预防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健康结果为导向的评估机制。例如,江苏省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办法”,通过量化考核指标,有效提升了基层疾病预防服务质量。

(二)资源整合优化:打造协同服务新生态

推进区域医疗资源一体化建设,建立“城市三甲医院 - 县级医院 - 乡镇卫生院”三级联动的医联体模式,实现人才、技术和设备的共享。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 1.5 名公共卫生人员的标准配备专业队伍。推广“智慧健康小屋”“云诊室”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

覆盖全人群的健康监测网络。

(三)人才培养创新:培育专业服务新力量

构建“院校教育 - 毕业后教育 - 继续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医学院校增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扩大基层定向生培养规模。实施“基层公共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每年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不少于 80 学时的专业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待遇,设立专项津贴和职称晋升绿色通道。

(四)健康传播升级:营造全民参与新氛围

创新健康传播模式,构建“传统媒体 + 新媒体 + 人际传播”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开发“健康科普短视频”“疾病预防互动游戏”等新媒体产品,提高健康知识的传播效果。开展“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居民健康积分制度,将参与疾病预防行为与医疗服务优惠挂钩,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总之,疾病预防作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抓手,对实现健康公平、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尽管当前我国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和公众参与等多重挑战,但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整合服务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和升级健康传播等策略,能够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推动疾病预防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深度融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构建以疾病预防为导向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新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需持续关注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变化,动态优化策略,确保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