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在城市防洪减灾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

张宏健

身份证号码:320911199111016018

一、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使城市防洪减灾成为全球性挑战。水利工程作为应对洪涝灾害的核心手段,其技术体系与治理模式直接影响城市安全。传统水利工程以工程设施建设为主,而现代水利工程则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生态修复等技术,形成“工程 - 技术 - 生态”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本文从水利工程的技术应用出发,探讨其在城市防洪中的实践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水利工程在城市防洪中的核心应用

(一)洪峰流量调节与洪水蓄滞

水利工程通过水库、分洪区等设施实现洪峰流量的时空再分配。水库作为关键工程,通过汛期蓄水削减下游洪峰流量,降低河道水位。例如,长江流域某大型水库可将洪峰削减,显著缓解下游城市防洪压力。分洪区则作为超标准洪水的“安全阀”,通过临时启用转移高危区域水量,保障城市核心区安全。

在洪峰调节过程中,水利工程需兼顾上下游生态需求。部分水库通过生态调度优化下泄流量,维持河道生态基流,避免因过度蓄水导致河道断流。这种“防洪- 生态”协同机制,体现了现代水利工程从单一目标向综合效益的转变。

(二)城市排水系统优化与内涝防控

城市内涝是防洪减灾的薄弱环节。传统排水系统因设计标准低、管网老化等问题,难以应对极端降雨。水利工程通过构建“源头减排 - 管网输送 - 末端调蓄”的排水体系,提升城市排水能力。例如,某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将地表径流系数降低,减少管网压力。

在末端调蓄方面,地下调蓄池、人工湿地等工程可临时存储雨水,延缓洪峰形成。某沿海城市通过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集成排水、电力、通信等功能,实现内涝风险的动态监测与应急响应。这种“地上 - 地下”协同的排水模式,显著提升了城市内涝防控能力。

(三)洪水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构建

水利工程通过水文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实现洪水风险的实时感知与动态评估。全国已建成自动监测站,覆盖主要江河流域。这些站点通过雨量计、水位计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至预警平台。平台结合气象预报与水文模型,生成未来洪水风险图,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预警发布环节,水利工程采用“分级 - 分区 - 分时”策略。例如,某省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预警信息推送至乡镇负责人,并启动应急广播、手摇报警器等设备,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这种“技术 - 管理”协同的预警体系,显著缩短了响应时间。

(四)生态修复与韧性提升

传统防洪工程以硬质堤防为主,易导致河道生态功能退化。现代水利工程通过生态护岸、湿地修复等措施,提升河道自净能力与生物多样性。例如,某河流通过建设生态护岸,种植耐水植物,减少水土流失。湿地修复工程则通过恢复水域面积,增强洪水调蓄能力。

在韧性提升方面,水利工程注重“灰绿结合”。例如,某城市通过建设生态堤防,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同时保留河道自然形态。这种“工程 -生态”融合的治理模式,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

三、水利工程的技术演进与创新趋势

(一)智慧化防洪技术的兴起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推动水利工程向智慧化转型。智慧防洪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洪水演进路径。例如,某流域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平台,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洪水淹没范围,为应急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持。

在决策支持方面,水利工程引入多目标优化模型。例如,某水库通过动态调度模型,平衡防洪、发电、供水等多重目标,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这种“数据- 模型”驱动的决策模式,显著提升了防洪管理的科学性。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

生态水利工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仿自然设计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例如,某河流通过建设生态鱼道,保障鱼类洄游通道;通过设置深潭 -浅滩序列,改善河道栖息地。这些措施既提升了防洪能力,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材料创新方面,水利工程采用透水混凝土、生态袋等新型材料。例如,某堤防工程通过使用透水混凝土,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内涝风险。这种“功能-生态”兼顾的材料应用,体现了现代水利工程的绿色发展理念。

(三)跨区域协同与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治理,是提升防洪效能的关键。水利工程通过建立流域管理机构,统筹调度水资源。例如,某流域通过制定联合调度方案,实现水库群协同泄洪,避免下游城市洪峰叠加。

在跨区域合作方面,水利工程推动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例如,某省通过建立防汛指挥平台,实现与邻省的数据互通,共同应对跨区域洪水。这种“区域-流域”协同的治理模式,显著提升了防洪体系的整体效能。

四、未来展望:水利工程与城市韧性建设的融合

(一)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升级

未来水利工程将进一步融合物联网、区块链、5G 等技术,构建“感知- 传输-决策”一体化平台。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水文数据的不可篡改,提升预警信息的可信度;通过5G 网络实现无人机巡查的实时回传,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在智能化应用方面,水利工程将引入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例如,通过构建城市防洪元宇宙,模拟极端降雨情景下的城市运行状态,为韧性规划提供依据。这种“虚实结合”的技术路径,将推动防洪管理向精准化、动态化方向发展。

(二)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利工程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例如,通过推广“自然解决方案”,利用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调节洪水;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水利工程将探索“防洪 - 能源 - 农业”协同模式。例如,通过建设水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实现洪水资源的能源化利用;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这种“资源- 环境- 经济”协同的发展模式,将推动水利工程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三)社会参与与韧性文化培育

城市防洪减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未来水利工程将通过科普教育、社区演练等方式,提升公众防灾意识。例如,通过开发防洪主题 APP,提供实时预警与避险指南;通过组织社区防汛演练,增强居民应急能力。

在韧性文化培育方面,水利工程将推动“防灾- 减灾- 救灾”一体化建设。例如,通过建设防洪主题公园,普及防洪知识;通过设立防灾基金,支持社区应急物资储备。这种“文化 - 制度 - 技术”协同的治理模式,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洪减灾体系。

五、结论

水利工程在城市防洪减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洪峰调节到内涝防控,从预警体系到生态修复,水利工程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不断提升城市防洪韧性。未来,随着智慧化、生态化、系统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水利工程将与城市韧性建设深度融合,为构建安全、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坚实保障。这一进程需要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共同推动防洪减灾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参考文献:

[1] 官云飞 , 陈竽舟 , 赖东亮 , 等 . 南方山区城市防洪规划要点探讨 [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12):25-29.

[2] 陶晓明 , 陈斌 . 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评价问题的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19,(15):36.

[3] 邢经纬 . 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17,(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