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探讨
张宏健
身份证号码:320911199111016018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从流域水文循环到生物多样性维持,从局部气候调节到地质环境稳定,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效应具有多维度、跨时空的特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如何在保障工程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保护目标,成为水利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机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二、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机制
(一)水文过程重构与生态系统响应
水利工程通过改变河道形态、调节径流分配,重构流域水文循环过程。水库蓄水导致上游河道流速减缓、水深增加,下游河道径流时空分布发生显著变化。这种水文过程重构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例如鱼类洄游通道受阻、产卵场消失,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演替。同时,水文条件的改变还会引发泥沙输移模式变化,导致河床形态调整,进一步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
(二)水质变化与生态风险累积
随着水利工程持续运作,水流速度显著降低,水体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削弱了水体的自净效能。污染物于库区不断累积,存在引发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生态隐患。
同时,水温分层是深水水库的典型特征。水库下泄的低温水流会干扰下游水生生物的正常生理代谢,对鱼类繁殖产生负面影响。水质与生态风险的持续累积,或将导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下降。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网络破碎化
工程建设直接破坏陆生和水生生物栖息地,导致物种分布范围缩小、种群数量减少。水库淹没区植被丧失、土壤侵蚀加剧,影响陆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和庇护所。与此同时,大坝的建设切断了河流的连通性,阻碍了水生生物的基因交流过程,进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生态网络的破碎化,显著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修复能力。
(四)地质环境演变与次生灾害风险
水库蓄水引发的地下水水位上升,可能导致库岸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同时,水体对库盆岩体的长期浸泡,可能诱发地震活动。这些地质环境演变过程,不仅威胁工程安全,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次生灾害引发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退化。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理论框架
(一)生态优先原则的内涵与实践路
生态优先原则要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将生态保护目标置于与工程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践路径包括:在工程规划阶段开展生态敏感性分析,识别关键生态保护区域;在设计阶段采用生态友好型工程措施,如仿自然鱼道、分层取水设施;在运行阶段实施生态调度,保障下游生态需水。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化管理,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二)适应性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适应性管理理论主张,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需借助持续监测、系统评估与及时反馈机制,灵活优化管理方案。针对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复杂长期特征,适应性管理理论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通过建立覆盖全流域的生态监测体系,可动态掌握工程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结合监测数据开展系统性评估,进而明确现有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工程运行方案,形成“监测- 评估- 调整”的闭环管理机制。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应用
通过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能够为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在水利工程中,可通过评估工程建设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同时,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工程成本 - 效益分析,引导工程建设向生态友好型方向转变。这种融入价值评估机制的管理范式,对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显著作用。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
(一)工程规划阶段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工程选址阶段,应避让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通过多方案比选,选择对生态系统干扰最小的工程布局。在工程规模论证中,需充分考虑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水库调节性能。同时,开展生态流量专题研究,科学确定下游生态需水过程,保障河流生态功能。
(二)工程设计阶段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应融入生态友好理念。例如,采用仿自然鱼道设计,恢复河流连通性;采用分层取水技术设备,可有效缓解下泄低温水的不利影响。通过改进溢洪道消能结构设计,能够降低对下游河床的侵蚀程度。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库区生态修复,营造人工湿地、滨水缓冲带等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工程施工阶段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制定生态保护专项方案。通过优化施工时序,减少对野生动物繁殖期的干扰;采用环保型施工材料,降低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设置沉淀池、过滤池等污水处理设施,防止施工废水直排。同时,加强施工期生态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生态破坏行为。
(四)工程运行阶段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工程运行管理中,应实施生态调度,保障下游生态需水。构建生态流量实时监测网络,可即时获取下泄流量动态数据。同时,开展分层取水调度试验,优化取水口运行方式,减轻下泄低温水影响。此外,还需加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恢复鱼类种群数量;通过开展库区生态修复工作,强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态维持能力。
五、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保障机
(一)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
需完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生态保护责任主体和监管机制。通过制定生态流量管理条例、水生生物保护条例等专项法规,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强部门协同,建立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二)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
需制定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规范工程设计和施工行为。例如,制定生态流量泄放设施设计规范、水生生物通道设计导则等技术文件,为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生态友好型工程材料和施工工艺。
(三)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需建立水利工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主体、对象和标准。通过征收生态补偿费、设立生态保护基金等方式,筹集生态保护资金。同时,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和保护。同时,应积极创新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领域。
(四)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
需加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与此同时,构建公众监督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举报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生态保护监督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投入,推动公众形成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
六、结论与展望
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生命周期入手,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通过强化生态优先原则、实施适应性管理、完善保障机制,可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实现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发,探索智能化生态监测和管理模式,提升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时,需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庞奕锋 .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J]. 水上安全 ,2024,(19):80-82.
[2] 封海涛 . 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究 [J]. 生态与资源 ,2024,(04):41-43.
[3] 乔守江 .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4,(0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