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践探究
徐洪波
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 262100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践探究背景
1. 政策导向下的教育生态重构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强调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传统初中语文作业存在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政策提出的“减量提质”要求。项目式作业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既响应政策对作业“量”的控制,又满足对“质”的提升需求,成为优化语文作业体系的重要方向。
2. 学科特性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需求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鉴赏、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传统作业偏重知识记忆,忽视综合能力培养。项目式作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如开展文化调研、文学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深化理解,契合语文课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能力”的核心理念。
3. 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体验的优化诉求
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对单一文本作业易产生倦怠。项目式作业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化的任务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符合其认知发展特点。同时,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改善学习体验,助力“双减”背景下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践探究目的
1. 落实减负目标,优化作业结构
通过项目式作业的整合性设计,减少机械抄写类作业比例,将零散知识点融入综合性任务中。例如,以“家乡文化探寻”为主题设计跨单元作业,整合字词积累、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多项任务,避免重复训练,实现“以一抵多”的减负效果,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收益。
2. 激发学习动能,培养自主能力
传统作业的被动完成模式易削弱学习兴趣,项目式作业以学生为主体,赋予其任务选择、方案设计的自主权。如在“名著整本书阅读”项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汇报形式(思维导图、角色扮演、书评创作等),在主动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资料收集、问题解决等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3. 强化实践联结,促进全面发展
项目式作业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将语文学习延伸至社会场景。例如,设计“社区语言规范化调查”作业,学生需实地走访、记录问题并撰写整改建议,在实践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此类作业通过“做中学”的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多维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践探究意义
1. 理论层面:丰富作业设计研究体系
当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仍以传统模式为主,项目式作业的实践探索可补充该领域的实证案例。通过分析不同类型项目(如文化传承类、思辨探究类)的实施效果,提炼设计原则与评价标准,为构建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项目式作业理论框架提供支撑,推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2. 实践层面:创新教学实施路径
对教师而言,项目式作业设计要求其转变“知识传授者”角色,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倒逼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升级。对学生而言,多样化的项目任务为其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如擅长艺术的学生可通过诗词配画深化理解,擅长表达的学生可通过演讲分享观点,实现“各美其美”的差异化发展,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3. 社会层面:构建协同教育生态
项目式作业常需家庭、社会力量的参与,如“家风故事采集”作业需家长配合讲述家族历史,“非遗文化保护”项目需对接社区资源。此类作业通过跨领域合作,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联结,形成三方协同的育人合力,助力“双减”政策下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践探究策略
1. 基于新课标与学情的精准化目标导向策略
在设计项目式作业时,需以新课标为基准,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内容,明确“三维融合”的目标体系。首先,聚焦基础夯实,如在“古诗文主题探究”项目中,将字词释义、句式理解等基础知识融入“古代文化常识卡牌制作”任务,通过趣味性活动强化记忆;其次,突出能力培养,设计“新闻时事评论”项目,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提升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渗透情感培育,围绕“乡土文化传承”主题,布置“家族故事访谈与整理”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此外,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动态把握学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梯度任务,如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支架式活动,为学有余力学生设置“方案策划与创新拓展”的挑战性环节,确保目标落地兼具普适性与个性化。
2. 联结生活情境的立体化作业类型设计策略打破传统作业的文本局限,构建“实践—展示—应用”三位一体的作业类型体系。实践运用类作业注重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例如开展“社区语言使用规范调查”,学生需实地走访商铺招牌、公告栏等,记录错别字及不规范表达并撰写整改建议,在真实任务中提升语言敏感度;才艺展示类作业侧重为学生搭建多元表达平台,如组织“名著人物模仿与台词创编”活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剧本改编等形式再现文学场景,将语言理解转化为肢体表达与创意输出;知识运用类作业则聚焦现实问题解决,设计“校园文化节策划案撰写”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说明文写作、活动流程规划、预算统筹等知识,在跨学科任务中培养系统思维与实践能力。三类作业相互补充,形成从知识感知到能力迁移再到价值创造的完整链条,让语文学习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现场”。
3. 贯穿全程的发展性多元评价策略
建立“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 + 反思性评价”的立体化评价机制,全面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成长轨迹。在过程性评价中,采用“任务卡积分制”记录学生参与度,如小组合作中“观点贡献度”“材料搜集完整性”等指标,通过每日自评、每周互评激发主动参与意识;成果性评价注重多元维度,除传统的作业文本外,将项目汇报视频、手工制品、实践记录等纳入评价范畴,运用“量规表”从创新性、逻辑性、合作性等方面综合打分;反思性评价则通过“学习日志”引导学生回顾项目历程,如在“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后,要求学生撰写《改进计划书》,分析任务完成中的优点与不足,制定后续提升方向。此外,引入家长与社区人士参与评价,如在“家风故事分享”项目中,邀请家长对学生的访谈表现进行反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评价网络,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实践。通过精准定位任务、创设真实情境、优化评价体系,项目式作业能够有效破解传统作业的弊端,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向目标。未来,需进一步扩大实践样本,深入探究项目式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以及跨学科整合的实施策略,为构建更具活力与实效的语文作业体系提供持续动力,助力学生在“轻负高效”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璐 , 余金丽 . 从分化走向融合:蕴于概念的语文项目化作业实践研究 [J]. 语文建设 ,2023,(14):36-42+63.
[2] 庄慧芳 . 语文项目化作业的应然追求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 小学教育教学 ),2023,(05):44-46.
[3] 吴云洁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语文作业设计与实践思考——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 [J]. 语文月刊 ,2023,(05):2-7.
[4] 王伊伊 . 浅析语文项目化作业设计 [J]. 新教育 ,2023,(S1):85-86.
[5] 陈德梅 . 语文大单元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探索 [J]. 成才之路 ,2023,(05):77-80.
[6] 董盼盼 . 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作业单设计——以《沁园春·雪》为例 [J]. 中学语文 ,2022,(35):85-86.
[7] 刘茂勇 . 语文项目式作业:概念辨析和实践样态 [J]. 教育视界 ,2022,(32):18-21.
[8] 田朝霞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项目式课外作业布置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2.
[9] 李习勤 . 项目式学习: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新路径 [J]. 天津教育 ,2022,(10):59-60.
[10] 金惠惠. 语文项目化作业的设计与应用——以《鸟的天堂》为例[J].教育视界 ,2022,(02):14-16.
潍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教育教学专项课题,课题题目:“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4JXZX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