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张晗
吉林省通榆县第六中学校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追求与精神品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实施,初中古诗词教学目标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深刻转变,更加注重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培育、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审美鉴赏水平的提升。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突破单篇文本的局限,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多篇文本开展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阅读广度、挖掘理解深度,高度契合新课标理念。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新课标下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对于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知识体系构建缺失
在传统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单篇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编排顺序,逐篇对古诗词进行字词释义、创作背景介绍、思想情感剖析等教学活动。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获取的古诗词知识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特征,难以在脑海中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李白诗歌教学为例,在学习《静夜思》时,教师通常仅围绕该诗的字词含义、思乡情感展开教学,未能将其与李白其他思乡题材作品(如《春夜洛城闻笛》)进行关联整合,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李白诗歌在思乡主题表达上的共性与个性,不利于对诗人创作风格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依然沿袭“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成为知识的单向输出者,学生则沦为被动的知识接受容器,缺乏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机会。在诗词赏析环节,教师习惯直接将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艺术美等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无需通过自主阅读、分析、感悟,便可获取现成答案。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尊重,学习兴趣日渐消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解读浅表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过度关注诗词的字词解释、考点梳理等表层知识,而对诗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情感价值以及独特艺术特色缺乏深入挖掘与解读。以王维山水田园诗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能描述诗中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对于诗人通过山水意象寄托的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以及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却难以领会。这种浅表化的教学解读,使得古诗词的文化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新课标下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精准定位主题,明晰教学目标
主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灵魂,科学合理的主题定位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应紧密围绕新课标要求、教材编排体系以及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精心确定群文阅读主题。主题的选择可以从诗词内容、作者、表现手法、时代背景等多个维度切入。例如,以“壮志难酬的文人悲歌”为主题,选取屈原《离骚》(节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作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在确定主题后,教师应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等方面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如在上述主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可设定为: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代文人壮志难酬的情感表达,分析诗词中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体会文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科学遴选文本,保障阅读质效
优质的文本资源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选择古诗词文本时,应遵循相关性、层次性、多样性原则。相关性要求所选文本必须紧扣主题,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诠释主题内涵;层次性要求文本难度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多样性则强调文本在作者、时代、风格等方面应具有丰富性,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在“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主题群文阅读教学中,除了选取王昌龄《从军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经典边塞诗外,还可引入李贺《雁门太守行》等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同时适当补充一些描写边塞生活的民歌、民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此外,文本数量应根据教学时长与学生阅读能力合理控制,一般以 3-5 篇为宜,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深入研读文本,实现阅读质效的最大化。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领深度探究
问题是驱动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动力。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与文本特点,设计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开展探究性学习。问题设计可从整体感知、细节分析、比较鉴赏、拓展延伸等多个层面展开。在“送别诗”主题群文阅读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链:这些送别诗描绘了哪些独特的送别场景?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情?不同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又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比较分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思维品质。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探究氛围。
(四)多元拓展延伸,拓展学习边界
群文阅读教学应突破课堂与教材的局限,通过多元拓展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深化阅读体验,拓展学习边界。拓展延伸的方式丰富多样,如推荐与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组织诗词朗诵、诗词创作、诗词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开展文化背景探究、专题研究等拓展性学习。在完成“豪放词”主题群文阅读教学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等豪放词作品,进一步感受豪放词的魅力;组织学生开展豪放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体悟诗词情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探究豪放词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这些拓展延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精准确定主题、科学精选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多元拓展延伸等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困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诗词理解能力、文化素养与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秉持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