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柑橘的栽培与管理
杨军
西充县大全镇农业服务中心 四川省南充市 637200
引言:
晚熟柑橘因其成熟期错开集中上市高峰而具备较高经济价值,但其栽培对环境条件与技术要求更为严苛。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与种植区域扩展,传统粗放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需求。通过整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经验,探索适地适栽与精细化管理路径成为关键。
一、晚熟柑橘栽培技术
( 一) 地域适应性与栽培目标匹配
晚熟柑橘种植需优先考虑气候条件,选择冬季温暖且极端低温不低于零度的区域,因为果实需要在树上安全越冬,若遇霜冻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土壤环境同样关键,疏松透气且深厚的微酸性土壤最利于根系发育,而黏重或盐碱地则需要提前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改善结构。品种选择既要结合本地试种表现,也要分析市场需求,避免盲目引种造成滞销。例如某些地区推广早熟品种后,因与晚熟果错峰上市反而获得更高收益 , 而且果园规划时需评估周边加工企业分布,鲜食与加工品种的合理搭配能降低市场风险[1]。
( 二) 智能化果园设计
传统果园管理依赖人工经验,而现代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升效率。铺设滴灌管网时,需根据柑橘根系分布特点设置滴头间距,保证水分精准输送至吸收区域,避免深层渗漏浪费。结合物联网技术,土壤湿度传感器与气象站数据联动可实现自动启停灌溉系统,农户通过手机端即可远程调控水量。例如利用无线传输网络实时监测叶片蒸腾速率,当数据异常时系统自动预警,提示调整供水策略。而且动态管理能节约人力成本,减少因水分波动导致的裂果问题,使果实糖分积累更均衡,另外注意设备初期投入虽高,但长期来看能通过提质增产实现效益反哺。
( 三) 定植密度优化配置
合理密度是平衡产量与品质的关键,过密易导致树冠郁闭,过疏则浪费土地资源。通常株行距控制在 3 米 ×4 米至 4 米 ×5 米之间,具体需根据品种生长势调整,例如树冠紧凑的类型可适当加密。定植前需深挖定植穴,底部铺设绿肥与石灰改良土壤结构,再填入混有有机肥的表土促进根系快速扩展。幼苗定植后必须浇透定根水,并覆盖稻草或地膜以保墒抑杂草,成年果园可利用行间空间间作豆科作物,通过定期刈割抑制恶性杂草生长,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 四) 有机质提升综合方案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决定柑橘品质的核心因素之一,长期依赖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加剧,因此必须重视有机质补充。每年秋冬季节可集中施用腐熟畜禽粪便或商品有机肥,结合深翻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果园行间种植紫云英绿肥作物,在盛花期翻压还田能增加氮磷钾营养。然后利用秸秆覆盖树盘不仅减少水分蒸发,还能吸引蚯蚓活动疏松土壤,针对老果园连作障碍问题,可引入菌渣、沼渣等新型有机物料改良土壤,配合生石灰调节 pH 值,部分果农尝试将食用菌栽培废料用于果园,既解决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
二、晚熟柑橘管理技术
( 一) 生长期精准调控
柑橘生长期需从土壤养分与树体生长两方面着手平衡,首先春季萌芽前需补充高氮肥料,此时枝叶生长旺盛,若营养不足易导致新梢细弱影响光合作用。随着花芽分化进入关键期,必须通过叶面喷洒硼元素增强授粉效果,同时疏除过密花蕾减少无效消耗。当幼果开始膨大时,钾钙肥的施用量需逐步增加能增强果皮韧性又能改善糖分积累,但过量氮肥反而会导致果实酸度过高,修剪工作贯穿整个生长季,在夏秋交替时重点剪除内膛病枝与重叠枝条,否则通风不良易引发霉斑病害,针对夏梢爆发性生长问题,可在新梢萌发初期喷施生长抑制剂,不过药剂浓度需严格把控,否则可能抑制果实正常发育,整个过程需根据树龄调整强度,幼树以培养骨架为主,盛果树则侧重负载量控制 [3]。
( 二) 病虫害绿色防控
晚熟柑橘因挂果越冬,病虫害防治需兼顾果实安全,红蜘蛛、柑橘木虱等害虫易在春季爆发,此时可释放捕食螨进行生物防治。而对于溃疡病和炭疽病的防控需提前介入,冬季清园时彻底剪除病枝并集中销毁,降低初侵染源,春季雨季来临前喷洒石硫合剂形成保护层。若发现黄龙病植株必须立即挖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阻断传播链,周边健康树体则注射四环素类药剂预防扩散。另外物理防控措施同样重要,果园悬挂黄色粘虫板可诱杀蚜虫和粉虱,太阳能杀虫灯则针对夜间活动的潜叶蛾成虫,减少幼虫啃食嫩叶的风险 , 用药时机尤为关键,采收前 20 天需停止喷洒化学药剂,优先选择生物农药,此外园区周边种植香根草等驱虫植物,通过自然生态调控降低虫口密度 [4]。
( 三) 产量品质双优化
果实品质与产量受栽培措施与环境条件双重影响,需通过系统化管理实现同步提升。品种选择时优先考虑高糖低酸类型,这类品种在果实成熟期能积累更多风味物质,但对肥水需求也更为精细。光照管理是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可通过行间铺设银灰色反光膜提升下层叶片光合效率,同时改善果实背阴面着色不均问题。转色期的营养调控直接影响糖酸比,此时应减少速效氮肥供应,改施含腐植酸的有机肥与高钾水溶肥,逐步提高昼夜温差刺激花青素合成。采收时机需综合判断,过早采摘会导致果肉纤维硬化,延迟采收虽能提升糖度但易受低温冻伤。商品化处理环节需严格分级,剔除畸形果与机械损伤果,按单果重、果面光洁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划分等级,能保证市场口碑又提高销售溢价空间 [5]。
( 四) 采后处理与贮藏
采后处理是保证果品品质的最后环节,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采收时间要根据果实成熟度确定,过早采收影响品质,过晚采收不利于贮藏 , 采收要选择晴天进行,避免雨后采收。清洗处理要使用专用的果蔬清洗剂去除果面的污垢和农药残留,清洗后要及时晾干避免水分残留引起腐烂,接着分级包装要按照果实的大小、颜色、外观等指标进行 , 商品果的标准是果形端正。包装材料要选择食品级的材料确保安全卫生。最后贮藏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温度要控制在2-8℃之间,湿度保持在 85-90% ,贮藏库要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6]。
结语:
晚熟柑橘栽培管理技术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精细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未来还需要在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等方面继续努力,推动晚熟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思奕 . 晚熟和极早熟柑橘采后病害调查及化学防控技术研究 [D]. 华
中农业大学 ,2024.
[2] 黄美菱 , 王书妹 , 魏跃 , 覃燕东 . 柑橘果实蝇对晚熟柑橘的危害调查
研究 [J]. 中国果菜 ,2024,44(03):78-82.
[3] 覃国波 . 晚熟柑橘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探索 [J]. 种子科
技 ,2021,39(07):46-47.
[4] 吴芋钢 , 李永安 , 杨素英 . 东坡区沃柑栽培管理集成技术 [J]. 四川农
业科技 ,2018,(05):27-28.
[5] 尼姣姣 , 余赟 , 汪小伟 , 杨豪 , 李小春 . 重庆万州晚熟柑橘栽培管理
技术 [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8,(02):22-24.
[6] 卞军 . 优质晚熟柑橘栽培管理技术 [J]. 植物医生 ,2017,30(1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