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胡梦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省景德镇市 333403

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概念界定

1.1 网络道德教育

狭义的网络道德教育主要关注互联网这一特定虚拟空间。它着重处理和解决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比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与现实社会中的常规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将重点放在网络世界独有的行为和关系上。该界定下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网络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更强调培养个体在网络使用中的道德自律能力。使网民能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诱惑,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在虚拟世界中保持道德底线,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1.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指的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在掌握网络正负影响和网络社会运行规律的条件下,以网络平等互动为主要教育方式,并结合传统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网络社会与个体健康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旨在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特点

2.1 网络道德内容的开放性

在传统社会中,地理距离与人为设定的国 大地 缚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并且,不同个体在文化底蕴、政治立场和语言等方面 大障碍。这两方面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制 种新兴的伦理道德形态,目前我国在网络道德内容的制定上 助网络开放性的优势,积极汲取优秀经验,从中挑选出适合我国 了超越时空界限的“电子社区”,这不仅让人们更加崇尚合理、先进 代发展的 促 德观念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2.2 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性

网络道德与传统社会道德在自律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社会道德依赖外部约束如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而网络道德则更多依赖个体的内心信念。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削弱了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使得自律成为网络道德的主要维系方式。然而,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往往侧重于规范行为,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导致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容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因此,网络社会需要更加自律型的道德规范,以应对虚拟环境中的道德挑战。

2.3 网络道德规范的多元性

现实社会道德呈单一、一元特征,对主流价值观有引导作用。而网络社会具有多元性,能包容不同背景的人自由平等交流,不同道德意识、观念和行为相互冲突、碰撞与融合,使得网络道德也呈现多元性。网络社会既有维护秩序的主导道德规范,也有各主体特有的多元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冲突碰撞后或融合,或求同存异。所以,大学生网民在遵循网络主导道德时,可保留自身原有道德。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3.1.1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薄弱

在现实生活中,众多大学生认可网络道德,普遍展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里,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不够坚定,难以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缺乏履行义务的责任感。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可由于他们网络道德意志薄弱,面对网络世界的种种诱惑,自律能力降低,缺乏坚定的信念。他们对自己在网络社会中应尽的义务认识模糊,而且自身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尚未完全形成,网络社会的隐匿性为他们掩饰自我、逃避责任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极易忘却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个人主义泛滥。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而是期望环境来适应自己。部分大学生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也不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道德规范,无法在道德意志的指引下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完成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

3.1.2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网络时代在拓展人们通讯选择的同时,悄然改变了交往模式。以往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机器间的互动取代,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交流匮乏,这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愈发严重。一方面,沉迷社交软件引发情感冷漠。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有“社交需求”,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维系和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然而,虚拟社区的兴起,让传统的面对面社交被替代,微信、抖音等软件成为大学生主要社交工具。在虚拟网络空间,他们可以隐匿真实身份,以昵称或 ID 示人。由于该空间的道德评价和监督体系尚不完善,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本我”意识,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无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对于网络上恶意炒作、侵犯隐私等不道德行为,他们不仅漠不关心,甚至可能参与其中以满足自身欲望。长期处于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交环境,大学生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情感逐渐淡漠,还可能导致道德心理弱化,甚至出现社会交往障碍。另一方面,沉迷网络致使精神萎靡。进入大学后,相对宽松的课程和自由的学习时间,让部分学生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进而沉迷网络。当遭遇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从网络寻求心理补偿,消极逃避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福祉毫不关心。

3.1.3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在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的掩护下,许多人放松了对自我行为的道德约束,导致言行放纵和语言暴力现象频发。这种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身份暴露或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新奇、刺激的信息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不良信息往往以夸张、博眼球的形式呈现,容易吸引他们的关注。同时,当看到周围同学或网络上很多人都在传播某类信息时,即使知道可能是不良信息,也会出于从众心理跟着传播。

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当下,大学生网民群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然而,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监督与审查机制尚不完善,加之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等特殊属性,部分大学生网民出现了知行不一、诚信缺失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大、情感丰富的青春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极易受到利益、名誉、情感等因素的诱惑,进而丧失自我意识与自律能力,做出违背社会伦理和诚信道德的行为。比如,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更高的薪资待遇,不惜伪造个人简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不诚信行为,必然会对其现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不诚信会使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度降低,即便他们拥有出色的才能,毕业后也难以在社会中立足。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3.2.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滞后性

部分高校没有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正式的教学体系,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相关课程往往以选修课形式存在,课时少且不受重视,难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从事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兼职,他们缺乏专业的网络道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育内容也不能及时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变化。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高校管理层和教师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上,忽视了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培养。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学生的网络行为难以监管。高校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法律和伦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导致对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处理不够及时和有效。

3.2.2 家庭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缺失

在经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网络为他们的学习、娱乐等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道德挑战。因此,家长对孩子网络道德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一些家长自己在网络上也存在不文明发言、随意转发不实信息等行为,给孩子树立了不良榜样。许多家长缺乏科学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有些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限制孩子上网时间、禁止孩子使用网络设备等,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些家长则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目前,大学生为 00-05 后,他们出生在网络新媒体崛起的时代,与具有接受习惯和思维定势的成人相比,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虚拟世界。而家长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短,并不熟悉与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难以利用网络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彼此之间缺少共同话题。另一方面,家长缺乏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由于网络信息泛杂、网络检索效率低,网民搜索到的信息与所需信息之间会有误差,有些网页还会自动弹出“小窗口”,诱导网民浏览虚假信息。很多家长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教育,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辩证思维能力,久而久之会降低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2.3 部分大学生群体素质较差

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行为方面的失范,主要源于其是非判断能力不足和心智尚未成熟。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受到熟人社会的监督和舆论压力,往往能够遵守道德规范。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缺乏现实约束的空间,使得部分学生降低了自我道德要求,忽视了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而在网络上做出不当行为。此外,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对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在面对网络中多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时,容易混淆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网络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渠道,但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可能在网络上表现出情绪化、冲动等不当行为。

4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4.1 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

首先,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观念。由于教育主体网络意识不强,网络技术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网络在高校中已被广泛普及,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冲击,并且网络具有平等性的特征,这一特性淡化了现实社会中关于等级、角色的划分。教育者应该改变“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育模式,利用网络建立交互式学习模式,通过网络进行的师生交流更为民主和平等,师生关系也由以前的单一主体转化为交互主体,彼此之间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的网络道德观念。

其次,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牢固掌握传统道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掌握网络技术,成为网络参与者,有利于观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取得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动权。高校应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要定期开设网络知识的课程,做到网络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网络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督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不断纳入新的知识,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4.2 重视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隐性作用

首先,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孩子德智并重、均衡发展。目前,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偏颇,一味的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把学习成绩视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致使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优秀,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要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要文明上网,浏览绿色健康的网站,健全他们的网络道德人格,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家长要创新家庭教育方法。 长要对孩 网络道德 强孩子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使他们懂得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一 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认识到网络并不是一个道德真空的地带, 庭教育方法。 摒弃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树立平等、尊重、信任的 人格教育、民主教育等,既不能禁止孩子上网,也不能过于溺爱而放任自流 对自制力较 约束其上网时间,避免沉迷于网络,使得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实现连续性

4.3 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质的主观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不仅需要社会、 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更需要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 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觉行为, 省察克治”是明代思想家王守 恶扬善的方法。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隐匿 大多数人更多地关注他人的网络行为是否符 律己”心态。为防范这种不良心态的蔓 网络道德意识。二是学会积善。网络社会为 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日养成的,它 ,见不善要警惕地反省自己,在网络社会中以善行强化道 善 ,厌于作恶”的境界。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 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对大 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网 治教育中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 德意识,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社会和家庭方 德教育的 是不容忽视,良好的社会风气、家长的以身作则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虹炼.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 西华师范大学,2022.

[2] 刘国帅, 康卓仪.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教育对策[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2,3

[3] 王勋 , 马琳慧 . 短视频传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36(02).

[4] 张曼 , 林洁 , 李露芳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然方向、现实审视与体系构建 [J]. 未来与发展 ,2024,48(12).

[5] 董雪 , 邓红红 . 大学生“知情意行”网络道德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8(02).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3.2.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滞后性

部分高校没有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正式的教学体系,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相关课程往往以选修课形式存在,课时少且不受重视,难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从事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兼职,他们缺乏专业的网络道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育内容也不能及时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变化。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高校管理层和教师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上,忽视了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培养。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学生的网络行为难以监管。高校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法律和伦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导致对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处理不够及时和有效。

3.2.2 家庭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缺失

在经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网络为他们的学习、娱乐等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道德挑战。因此,家长对孩子网络道德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一些家长自己在网络上也存在不文明发言、随意转发不实信息等行为,给孩子树立了不良榜样。许多家长缺乏科学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有些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限制孩子上网时间、禁止孩子使用网络设备等,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些家长则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目前,大学生为 00-05 后,他们出生在网络新媒体崛起的时代,与具有接受习惯和思维定势的成人相比,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虚拟世界。而家长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短,并不熟悉与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难以利用网络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彼此之间缺少共同话题。另一方面,家长缺乏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由于网络信息泛杂、网络检索效率低,网民搜索到的信息与所需信息之间会有误差,有些网页还会自动弹出“小窗口”,诱导网民浏览虚假信息。很多家长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教育,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辩证思维能力,久而久之会降低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2.3 部分大学生群体素质较差

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行为方面的失范,主要源于其是非判断能力不足和心智尚未成熟。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受到熟人社会的监督和舆论压力,往往能够遵守道德规范。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缺乏现实约束的空间,使得部分学生降低了自我道德要求,忽视了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而在网络上做出不当行为。此外,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对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在面对网络中多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时,容易混淆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网络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渠道,但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可能在网络上表现出情绪化、冲动等不当行为。

4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4.1 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

首先,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观念。由于教育主体网络意识不强,网络技术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网络在高校中已被广泛普及,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冲击,并且网络具有平等性的特征,这一特性淡化了现实社会中关于等级、角色的划分。教育者应该改变“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育模式,利用网络建立交互式学习模式,通过网络进行的师生交流更为民主和平等,师生关系也由以前的单一主体转化为交互主体,彼此之间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的网络道德观念。

其次,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牢固掌握传统道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掌握网络技术,成为网络参与者,有利于观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取得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动权。高校应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要定期开设网络知识的课程,做到网络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网络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督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不断纳入新的知识,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4.2 重视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隐性作用

首先,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孩子德智并重、均衡发展。目前,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偏颇,一味的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把学习成绩视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致使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优秀,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要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要文明上网,浏览绿色健康的网站,健全他们的网络道德人格,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家长要创新家庭教育方法。 长要对孩 网络道德 强孩子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使他们懂得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一 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认识到网络并不是一个道德真空的地带, 庭教育方法。 摒弃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树立平等、尊重、信任的 人格教育、民主教育等,既不能禁止孩子上网,也不能过于溺爱而放任自流 对自制力较 约束其上网时间,避免沉迷于网络,使得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实现连续性

4.3 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质的主观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不仅需要社会、 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更需要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 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觉行为, 省察克治”是明代思想家王守 恶扬善的方法。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隐匿 大多数人更多地关注他人的网络行为是否符 律己”心态。为防范这种不良心态的蔓 网络道德意识。二是学会积善。网络社会为 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日养成的,它 ,见不善要警惕地反省自己,在网络社会中以善行强化道 善 ,厌于作恶”的境界。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不仅关系着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既是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网络道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社会和家庭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良好的社会风气、家长的以身作则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虹炼.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 西华师范大学,2022.

[2] 刘国帅, 康卓仪.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教育对策[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2,3

[3] 王勋 , 马琳慧 . 短视频传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36(02).

[4] 张曼 , 林洁 , 李露芳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然方向、现实审视与体系构建 [J]. 未来与发展 ,2024,48(12).

[5] 董雪 , 邓红红 . 大学生“知情意行”网络道德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