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足球游戏实践研究
徐艳秋
承德市滦平县第一幼儿园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活动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足球作为一项兼具竞技性和趣味性的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如跑、跳、踢等动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规则意识和社交能力。可以说,足球的游戏化形式特别适合幼儿阶段的体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相关教师应注重探讨如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找出足球游戏重点,创新活动形式及指导策略,使足球活动既具有趣味性,又具备教育价值。本文主要以幼儿园踩球类游戏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优化路径,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优化设计踩球类游戏的必要性
在幼儿园足球游戏的实践探索中,踩球类游戏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与必要性。这类游戏通常是以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为基础,在活动中以双脚与足球的互动,帮助幼儿建立起对球体的基本感知和控制能力。相较于单纯的踢球动作,踩球类游戏更注重对幼儿身体平衡与协调性的培养,使幼儿在相对静态的活动中发展下肢力量与核心稳定性,这种基础能力的建立对其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足球技能有着奠基作用。同时,在踩球类游戏中,幼儿需要用脚底控制滚动的球体,此时其需要不断调整身体重心与脚步力度,这一过程自然融入了对距离、速度等空间概念的体验式学习,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助益。
二、开展踩球类游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生动的体验式情境
在踩球类游戏的设计开展中,若教师一味设计单纯的动作练习,很容易使幼儿因重复或难度而产生退缩心理。为了有效避免相关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体验式情境,将抽象的运动技能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的趣味体验,以调动幼儿参与运动游戏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情境化设计不仅符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还能通过体验式场景的创建弱化运动本身的紧张感,使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习得技能,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组织幼儿参与踩球类游戏前,为其设计一个完整的叙事背景,如引导幼儿去进行“大世界寻宝”或是“太空漫步”,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完成踩球任务。以“大世界寻宝”为例,在活动中可以将踩球移动比作“魔法飞毯”,而幼儿需要驾驭“飞毯”穿越“沙漠”或“河流”,以到达目的地,即幼儿需要以踩球的方式完成一段距离的移动。这一体验式情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练习平衡与协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和道具辅助,如设置“障碍关卡”,进一步增强游戏的挑战性和吸引力。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在练习踩球的过程中更主动地投入运动训练。
(二)分层设计游戏活动内容
由于幼儿个体运动能力存在差异,传统统一难度的训练模式容易导致部分儿童因挫败感丧失兴趣,或因缺乏挑战而停滞发展。对此,教师在组织踩球类游戏设计时应注重采用分层设计策略,根据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设置梯度化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游戏活动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幼儿发展的实际,分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小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年龄、运动能力灵活调整游戏难度,让幼儿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获得一定提升,进而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进步。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踩球教学分三个层次设计任务,对于平衡能力弱、运动能力不足的幼儿,可以“静态踩球”为核心,设计“小小不倒翁”游戏,让幼儿单脚踩在静止的球上保持平衡,教师可辅助幼儿完成五到十秒的静态支撑。而对于中层的幼儿,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原地交替踩球”,并设计“踩钢琴”的游戏,引导幼儿用双脚前脚掌交替轻触球顶,配合节奏明快的儿歌建立动作韵律感。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让幼儿尝试“移动踩球”,要求幼儿边踩球边向前移动,同时保持对球的控制。在每个层级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幼儿的完成情况,灵活调整难度。通过这一科学分层教学,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求。
(三)优化游戏活动评价体系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单一技能评价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许多幼儿园在踩球游戏评价中,仍过度关注“能否完成踩球动作”“能坚持多少秒”等量化指标,忽视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社交互动和创造性表现。这种评价导向容易导致教学功利化,使幼儿过早失去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及时优化活动评价体系,突破单一技能导向,涵盖动作发展、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以切实提高足球游戏教学效益。
例如,在设计“大世界寻宝”情境时,幼儿需用双脚交替踩住足球,穿越“沙漠”“河流”。在评价时,教师不再单纯统计幼儿的踩球次数,而是要观察幼儿在情境中的反应速度、动作协调性及任务完成度。这种设计将技能评价转化为角色扮演中的自然表现,既符合幼儿“玩中学”的需求,又能通过情境任务的多维度要求实现综合评价。同时,在组织教学评价时,教师也可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记录幼儿在不同阶段踩球活动的表现 以更为全面地观察幼儿的发展轨迹。档案袋中可包含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及教师评语,结合多元主题评价形成系统的评价网络,以动态化的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被看见,从而增强持续参与的动力。
结语
总而言之,以踩球活动为代表的足球基础技能训练,其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运动技能的习得上,更在于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全面促进。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幼儿足球教学,教师应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者转变为游戏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开发更多元化的足球游戏教学策略,为体育启蒙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将足球训练变成快乐的游戏,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收获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能收获受益终身的运动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蕾 . 幼儿园适宜性小足球游戏课程探究 [J]. 山东教育 , 2025,(Z3): 39-41.
[2] 唐颖 . 幼儿园户外游戏和足球游戏的融合路径 [J]. 体育视野 ,2024,(12): 144-146.
注:本文系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幼儿园足球游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40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