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马方方

保太镇中心小学

小学阶段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启蒙引导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动力,又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改变以往的教学环境。基于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利用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新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助力于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制作趣味科学微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趣味微课,利用微课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具体来说,微课的主要内容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制作的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并利用信息技术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的优势,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观看微课,取长补短提升自己。

以“冬眠与迁徙”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利用微课展开教学,利用微课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通过借助微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及相关新课知识点的讲解。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微课作为辅助资源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课下,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有效衔接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这样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还能助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趋势,融合信息技术可以拓宽教学素材、优化教育环境,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环境,这是保障小学生长时间保持专注力的关键,还能有效丰富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以“植物的生活”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课件,并在此基础上拓宽教学资源,为学生直观展示一些“植物的种类、植物的生长过程”相关的内容,由此展开情境式教学活动。学生在趣味情境中,通过观看、沟通活动,可以了解到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局部组成,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讨论的方式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学会正确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课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你信息技术自主搜索与植物相关的资料,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植物,探索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为其之后学习更加深入复杂的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趣味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和大胆表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切实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

以“物体的形态”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发现物质三种形态的特点和区别,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融入信息技术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呈现一段与生活中“固体、液体、气体”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预习并思考三种形态的特点和区别是什么?,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展示与“物体形态”相关的视频,并直观呈现合作学习任务,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固体不能流动、液体可以流动”等,并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和思考。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并给予其适时指导,鼓励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增强自信,如此一来,学生也可以深入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保证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数学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对于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积极探究更加高效的融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促使学生积极地进入科学学习,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桂琦 . 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项目式活动设计[J]. 教育实践与研究 (A),2024,(09):40-43.

[2] 田远飞 .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J]. 中小学电教( 教学 ),2024,(0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