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学教育加法”背景下师生科学素养协同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

作者

成莲

成都市全兴小学校 四川成都 610000

一、引言

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科学素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要素。我国将科学教育提升至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科学教育加法”目标,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当前科学教育面临课程灌输化、教师能力参差、资源分配不均等挑战,而师生科学素养具有双向协同性 —— 教师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生探究反向促进教师成长。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主体,缺乏“教”“学”协同的系统性探索。本研究基于政策导向,围绕现状瓶颈、政策机遇、协同生态构建及共生路径展开,以期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师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与困惑

(一)培养现状

1. 学生素养:结构性失衡

国际测评显示我国学生科学基础扎实,但城乡差异显著:发达地区学生探究能力较强,农村学生实验操作与科学思维薄弱;学生学习动机普遍较高,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不足,应试导向导致对科学本质理解不深。

2. 教师素养:专业能力短板

教师队伍整体提升,但存在三大问题:学科知识单一,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实验教学受设备与培训限制,实践指导流于形式;科研经历匮乏,难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 政策实施:课程与资源瓶颈

新课标推动科学实践,但小初高课程衔接不畅,内容重复或断层;评价仍以笔试为主,过程性评价缺失;城乡资源差距显著,农村实验室建设、科技活动支持滞后。

(二)核心问题

协同机制缺失:学校主导科学教育,家庭、社会参与不足,跨学科融合有限,未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

教师发展滞后:职后培训针对性弱,激励机制与科研支持不足,影响专业成长积极性。

实践条件受限:实验设备短缺、教学形式化,科技活动覆盖率低,创新实践机会不足。

社会认知偏差:功利化导向导致科学教育边缘化,科普资源开放度低,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

三、“科学教育加法”的政策内涵与实践机遇

(一)政策核心目标

“科学教育加法”非简单增量,而是系统性优化:强化科学教育战略地位,构建贯通小初高的高质量体系,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整体提升。

(二)政策支持路径

1. 课程体系:跨学科与实践融合

新课标强调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推行STEM/STEAM 项目化学习,践行“做中学”。利用STEM 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STEAM 项目化学习,在增加了艺术学科的融合后,不仅让学生有了理性思维,同时还能表达出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设计出高颜值、高实用性的东西。

利用虚拟实验、AI 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弥补资源差距,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

2. 师资建设:系统化培养机制

实施“国培”“省培”专项计划,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高校- 中小学协同“双导师制”和将科学家、工程师引入中学课堂,加强高校-中小学科研实践衔接。

3. 资源供给:社会协同拓展

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向农村倾斜,科技馆、科研院所和学校合作开发实践课程,打造多种层面的教学情境。

鼓励企业、公益组织参与,打造更多能提供资源的平台,促进社会力量多维度的投入。

(三)实践机遇

模式创新:探究式学习普及,科技竞赛参与度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空间拓展;

均衡推进:“线上科学课堂”“城乡结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评价改革:过程性评价纳入学业考核,建立全国科学素养监测体系,引导能力导向的教学转型。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培养生态

(一)学校:主导作用深化

课程改革:推行 STEM 项目式学习(如“校园生态改造”),构建小初高一体化课程,避免内容断层;

教师发展:建立“高校 - 学校 - 政府”协同培养机制,实施“双师课堂”,邀请科研人员协同授课;

评价优化: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实验操作、创新项目纳入学生档案,记录科学思维发展轨迹。

(二)家庭:基础作用强化

意识提升:通过家长学校普及科学教育理念,提供“家庭科学活动手册”,指导亲子实验(如厨房化学);

实践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共享科普资源,定期组织开展“家庭科学日”活动,构建家庭“科学探索角”;

家校联动:建立家长参与课堂观摩、形成教育理念共识、协同推进科学学习的联络员制度。

(三)社会:支持作用拓展

资源整合:绘制区域科普地图,推行“科普资源一卡通”,实施“科普惠农·智慧乡村”计划,为乡村发展助力;

机制创新:建立“科学教育合伙人”制度,企业、科研机构与学校结对,开发“科学家在线”互动平台;

智慧支持:打造集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于一体的科学教育云平台,利用大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与指导。

(四)协同机制构建

建立区县协同中心、学校协调办公室、社区促进会三级架构,制定专项政策明确权责,设立协同发展基金,开发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成效监测,打破体制障碍,形成教育合力。

五、师生素养共生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改革:双向赋能的内容基础

跨学科融合:设计“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等主题课程,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在真实情境中融合多学科知识;

螺旋式体系:小初高课程层层递进、无缝衔接,教师通过跨学段教研深入学科理解,升华课程资源(如初中教师研究小学衔接,以此类推);

数字化资源:搭建师生共建平台,动态更新微课、探究成果等资源,形成共享共建模式。

(二)教师培训:专业成长的支持系统

沉浸式研修: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在真实探究中提升实践能力;

临床指导:科研专家与资深教师组成导师团,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针对性提升教学能力;

反思共同体:建立区域教师社群,通过课例研究、行动研究促进反思性实践与经验共享。

(三)实验教学创新:互动实践的核心场域

探究式设计: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开放性项目(如“设计智能照明系统”替代定律验证);

虚实结合:构建“虚拟仿真 + 实体操作”体系,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实验深度(如模拟太空环境实验);

社会议题导向:围绕垃圾分类、新能源等热点设计实验,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科学实践能力。

结论

“科学教育加法”为师生科学素养协同培养提供政策保障与实践路径。协 同生态为师生科学素养共生共长奠定根基。课程教学创新为师生科学素养共生 共长搭建平台。监测评价与资源均衡配置为师生科学素养共生共长提供保障。 教师激励为师生科学素养共生共长增添动力。数字化与跨界融合为师生科学素 养共生共长开创新路径。开放多元的科学教育为师生科学素养共生共长提供沃 土。

参考文献:

[1] 魏辅文.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推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J]. 中小学科学教育,2024 (01):16-19.

[2] 教育部等 18 部门 .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EB/OL].[2023-5-17].

[3] 教育部办公厅 . 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 .[20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