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刘力嘉 李彤(通讯作者)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 智慧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就是应用先进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手段,对城市运行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感知识别、科学分析、有效整合的现代化信息化城市。智慧城市具有全面透彻、宽带泛在、智能融合、以人为本的特点。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美国城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洛杉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新加坡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游艺、传统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等民间传统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游艺、传统杂技、傳统美术、传统手工艺等各种民间传统和民间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民族情感、民族智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民族认同等价值。
我国对于非遗项目非常重视,出台了诸如设立非遗名录制度、建设非遗传承基地、进行普查记录、扶持传承人等政策。采取如此多的措施但我国非遗项目仍然存在非遗保护资金不足、非遗传承人才匮乏、传统保护方式难以满足时代需求等众多问题。传统方式下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数字传播或成为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一大助力。
3、数字化传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有助于文化传播。一是大数据技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效率,如大数据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收集、归纳与传播能快速抵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所要的人群,如喜欢手艺人型的人,等等。
二 智慧城市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对文化传播的支持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强了传播的智能化与互动性。物联网技术将非遗物品与设备相连,可以实时获取物品与设备的有关数据 ; 在非遗文化展览的现场设置传感器可以获取观众的参观行为数据并据此分析观众的关注点,为展览的优化提供启示。
云计算与非遗传播云计算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海量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非遗数字图片和影像可以存储云端随时随地均可调用,云计算可实现多人同屏、在线虚拟展演、远程教学等强化了非遗传播的互动性。
2、智慧政务平台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
政府主导的智慧政务有助于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调配、非遗信息的公开、增强公众参与度和传播力。智慧政务利用科学技术将非遗资源、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信息进行整合,以统一的方式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信息进行整合,方便进行查询、了解。
3、智慧社区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实践
通过社区数字平台或者社区小应用或者智能终端等显示本地民间传说,或者传统技艺等项目,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社区数字平台或者社区小应用或者智能终端显示本地民间传说或者传统技艺项目,随时了解非遗知识,增加对社区文化了解 ;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线上和线下文化活动比如线上直播手艺人制作工艺,线下居民参与活动,达到居民参与提高居民的认同感。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1、数字技术在非遗记录与展示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中的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等能够有效提升非遗记录、展示、教育的可及性,更好实现沉浸式、立体式传播。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完整记录非遗项目的细节和过程,能够对传统技艺的工艺步骤、表演艺术的瞬间精彩进行更加完整、精准的记录,能够长久保存非遗资料。
教育可以开发相关衍生品有互动性、可操作的教育课程或软件,从而吸引更多学习者主动、积极学习非遗教育课程,通过教育课程和软件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增进学习者对非遗学习以及对非遗文化学习的了解和理解,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
2、新媒体平台在非遗传播中的角色
新媒体是非遗新传播的媒介。新媒体传播内容手法丰富、形式多样,创作者将传统非遗与新时代的审美与流行文化融合,创造出内容短小、传播广泛、内容生动有趣、受众广泛的新媒体传播内容,让沉寂已久的古老文化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例如通过动画、短剧等演绎非遗故事等。
新媒体平台加强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对非遗作品进行留言、分享、点赞、参加线上活动等,创作者、其他用户都可以通过线上活动进行互动和交流,使用户在参与非遗文化的互动体验中产生认同感,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3、数字化传播中的文化创新与再创造
数字化传播为非遗文化的创新转换提供了媒介,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现非遗文化价值的延伸与转换。数字化传播下,非遗文化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将非遗文化从“口耳相传”转换为“口说为文”的“口述”。数字媒体艺术赋能下的传统非遗文化“创新转换”了数字媒体艺术与非遗文化结合的转换方式丰富了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实现非遗文化创新转换数字化传播与数字媒体艺术赋能的实现传统非遗文化“创新转换”。
数字化传播时代,非遗与各种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技艺以新的艺术形式与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如通过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提高传播浸入感与可触达度,实现符合非遗高契合受众审美观念的传播。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传播非遗的重要途径之一,非遗传播者可通过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创作生产以及互动交流等环节使非遗在传播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 协同发展路径的构建与优化
1、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机制
为了使智慧城市建设与非遗数字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接驳与实施,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与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落实等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引导资源流向非遗数字化传播领域、鼓励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等渠道与手段,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激励政策减免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成本投入,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2、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模式
多方参与是智慧城市建设与非遗传播多元共治的现实要求。政府智慧城市建设与非遗传播多元共治是指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与非遗传播过程中通过出台政策、法律等制度体系来维持非遗数字化传播秩序,动员有关力量和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动非遗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互动。
企业具备技术资金优势,可以开发适应非遗传播的数字技术和产品用于开发数字影音非遗产品、游戏产品等在市场销售,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技术标准与数据共享体系建设
统一数据标准与数据共享机制是智慧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有效衔接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目前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各平台、各领域,数据格式、数据存储难以统一,数据无法流通,统一数据标准能确保数据质量,使数据统一对接。
通过建立跨平台、跨领域的数据互通机制一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数据采集、组织与存储、开发与利用、传播与服务等标准,实现各环节兼容统一 ; 二是通过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消除信息传递壁垒,实现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社会公众等各主体能共享数据与信息 ; 三是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能够快速、便捷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优化智慧城市与非遗数字化传播。
五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1、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非遗传播
选取国内外典型城市分析其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过程,国外某城市运用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公众可 " 身临其境 " 了解非遗 ; 智慧政务资源整合提升公众参与度等。国内某城市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非遗传播,通过公众参与创作与分享等,还有非遗数字博物馆进行资源共享 ; 成功经验有 : 积极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优势,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扩展传播平台、政府主导资源整合、民众参与主体等。可借鉴的有 : 利用技术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政府主导资源整合、民众参与主体等。
2、不同地区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差异与启示
不同区域针对非遗数字传播的策略必然不同,这与当地的文化、经济、技术等状态有一定的关联。文化背景越接近的地域其针对非遗文化内涵的价值选择、文化故事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保留等方面的传播策略基本一致。比如一些古代名都古城等借助当地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数字手段再现非遗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等传播活动,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3、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与非遗数字化传播将会因彼此之间的结合而变得越来越紧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于非遗传播,强化互动体验 ; 未来政府也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两者结合发展 ; 未来非遗数字化产品更具有市场价值,也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提出智慧非遗地图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相关问题的策略,包括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降低应用成本、相关数据的保护、政府应当统一政策和标准、地区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宣传讲解增加消费者认知、探索多元化的商业转化模式、智慧非遗地图与非遗数字化传播形成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1]秦增鹏 . 智慧城市建设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 [J]. 建筑·建材·装饰 ,2023,(2):112-114.DOI:10.3969/j.issn.1674-3024 .2023.02.038.
[2]张恒江 .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百姓获得感 [J]. 厦门科技 ,2021,(04):8-11.
[3]牟 少 峰 , 艾 爽 , 王 希 祥 . AI+ 安 防 在 智 慧 城 管 中 的 深 度 应 用 [J]. 中 国 安防 ,2021,(11):59-66.
[4]肖鹏展 . 数字化媒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J]. 新闻传播 ,2022,(06):13-15.
[5]吕 国 伟 . 数 字 化 非 遗 的 传 承 内 涵 与 设 计 应 用 [J]. 丝 网 印 刷 ,2023,(3):82-86.DOI:10.20084/j.cnki.1002-4867.2023.03.021.
[6]景智 .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探索与实践——非遗文化下数字语境的表现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上旬刊 ),2020,(05):174-177.
[7]许正 . 论银行通过智慧政务战略助推业务发展 [J]. 商讯 ,2022,(16):76-79.
[8]封蕾 , 王娜 , 张为苗等 . 基于 VR+AI 融创一体的智慧非遗传承平台研究 [J]. 经济师 ,2023,(7):197-199.DOI:10.3969/j.issn.1004-4914.2023.07.091.
[9]岑燕 , 钟佳作 . 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非遗数字化传承与青少年民族认同构建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3,(36):41-43.DOI:10.3969/j.issn.1674-6058.2023.36.013.
[10]陶然 .IP 营销视角下非遗衍生品的特质重塑与变现 [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3):32-37,65.DOI:10.3969/j.issn.1008-889X.2022.03.005.
[11]王 林 宋 . 新 媒 体 平 台 在 非 遗 数 字 化 传 播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中 国 新 通信 ,2022,24(19):98-100.DOI:10.3969/j.issn.1673-4866.2022.19.034.
[12]姚 佳 男 . 非 遗 数 字 化 建 设 浅 议—— 以 吉 林 省 为 例 [J]. 中 国 集 体 经济 ,2024,(02):131-134.
[13]赵云海 , 刘瑞 .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反思 [J]. 文化遗产 ,2023,(2):10-18.DOI:10.3969/j.issn.1674-0890.2023.02.003.
[14]田 晓 春 . 以 统 一 数 据 标 准 推 动 政 务 数 据 共 享 的 思 考 [J]. 中 国 标 准化 ,2024,(21):33-36+66.
本论文为:“辽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号:LJ112410166019
第一作者:刘力嘉
通讯作者: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