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在环境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张天展 李敏 王欢
吉林建筑大学
引言:
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深化学生知识点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将围绕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在环境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进一步论述。
一、科学筛选案例,贴合课程目标
在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展开教学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案例筛选是较为重要的环节。教师既需要确保所选案例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又需要确保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1]。为此,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构建与之相关的案例库。通过案例库,教师能够快速识别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并提供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可再生的环境材料时,可以优先选用贴近于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材料,如竹纤维、再生塑料以及再生纸等。通过整合这些环境材料的相关案例,并提供给学生,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环境材料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学生以环境材料的制作为切入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借助所掌握的案例,制作环境材料,勇夺冠军。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点,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为切实发挥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内,而是应当放眼于社会,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教学知识点 [3]。为此,教师应当与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在工程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同时,教师可以请求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岗位,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环境材料的生产过程时,可以与工厂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生产线。在经过筛选后,决定与再生骨料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等环境材料为主要业务的环保水泥工厂建立合作关系。由于许多学生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所以教师可以与工厂围绕生产岗位展开交流,促使工厂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技术培训,让学生亲自参与再生骨料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环节。考虑到安全性问题,教师应当提供全过程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安全事故。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帮助学生深化教学知识点,更好地掌握环境材料工程的相关内容。
三、案例实践结合,注重小组合作
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高效协作与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客观看待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科学划分各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合作交流 [4]。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案例的本质,并掌握教学知识点。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宽阔的实践平台。例如,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人数相等的小组。随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搜索绿色建筑项目案例,并布置给学生,设计如下问题:“该项目应用到了哪些环境材料?这些环境材料是否还具有别的应用场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旁指导、观察,分析不同小组的交流与合作状态,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并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可再生塑料建材的原材料,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动手实践,展示自我。实践表明,这种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结束语:
近些年,环境材料工程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人才培养不足是急需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实施环境材料课程教学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坚持采用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模式在环境材料工程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希望对环境材料课程教学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李传浩 , 周真宇 . 以培养“双碳”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环境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高教学刊 ,2023,9(19):159-164.
[2] 吴晓勇 , 汪金鹏 , 高彩艳 , 等 . 碳中和背景下“环境材料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2,38(02):65-68.
[3] 宝冬梅 , 任清伟 , 王环江 , 等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28(02):89-92.
[4] 骆丽杰 , 林春富 , 陈拥军 . 生态环境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40):124-126.
基金项目 :2021 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GH21105);2021年教育教学一般课题(XJY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