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折扣视角下民族电影 《撞死了一只羊》解析
汪佳琪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珠海 519000
一、影片特色与导演风格中的文化折扣梳理
《撞死了一只羊》是一部优秀的民族电影作品,体现了万玛才旦导演“风格化”的具体特征。纵观整部电影,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返璞归真的拍摄手法
万玛才旦是一位深具古典主义精神的电影导演,其作品中所展现的古典主义特质显而易见:运用黑白像素拍摄《塔洛》,并采用具有颗粒感的胶片滤镜来渲染《撞死了一只羊》《老狗》和《气球》等影片 [1]。万玛才旦坚持使用“4 :3 画幅”、复古的影片色彩以及质朴的角色塑造,通过深邃的长镜头和固定的摄影机位,无声地传达着“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艺术理念。在电影产业日益追求宽银幕、巨幅画面和感官刺激的当下,万玛才旦的返璞归真更显一种对初心的坚守。他就像摄影界的荒木经惟(在数码时代仍旧坚持使用 franka 胶片相机的摄影师),以古典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导演群体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叛逆者”。
(二)独具匠心的环形叙事
影片的叙事结构与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相似,正如朱尔斯从“为马沙效力的打手”转变为“在咖啡馆中放下武器”的救赎之旅,万玛才旦的这部作品也是以司机金巴在荒漠公路上意外撞死一只羊作为开端,最终以金巴在梦中化身为杀手金巴,通过梦境复仇并实现自我救赎作为结局。影片的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叙事上的闭环。万玛才旦对剧情的编排精巧细致,巧妙地将梦境与现实交错,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这种叙事技巧在藏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对非藏族观众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会对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感到不适应,从而对影片的主题产生理解上的困惑。
(三)模糊的时空关系
在萨那小酒馆,司机金巴与复仇者金巴的相遇,食客间的对话、动作、神态如出一辙,两位金巴凝视窗外的景象——路过的行人与游荡的狗——亦是惊人地相似。画面恍若梦境,昨日与今日交织,时间仿佛失去界限;当司机金巴与复仇者金巴与玛扎对峙时,藏鹰在天际翱翔与酥油茶中漂浮的茶叶形成鲜明的隐喻——雄壮的藏鹰虽看似自由自在,却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而茶叶的漂浮似乎在诉说着金巴“生命如浮萍,漂泊无定”的境遇,营造出一种“被悬置”的缥缈感,“据万玛才旦所言, 这种画幅具有一种不确定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从而增强了影像的年代感与虚幻感,且能将观众对藏地广袤风光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身上,以此凸显其寓言意味及荒诞之感”[2] ;影片运用虚实相生的叙事技巧,如司机金巴的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这种叙事手法根植于藏族文化之中。然而,对于非藏族观众来说,这种叙事方式可能难以适应和理解,从而引起困惑,增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隔阂。
(四)畸变的镜头与失真的色彩
在萨那镇,镜头聚焦于司机金巴,画面色彩与构图和谐统一。色彩与画面的差异不仅象征着时空的变迁,也反映情感的转变;镜头的畸变和色彩的失真,带有实验性质,体现万玛才旦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的跨越。在镜头语言上,他展现了如同梦境般虚幻的消逝感。影片运用复古画幅和冷色调滤镜,营造出藏地高原的辽阔与孤寂。这种独特的视觉风格,对藏族观众来说,可能唤起对故乡的深厚情感;然而,对于非藏族观众,它可能仅仅停留在对“异域风情”的初步感知,难以深入领会其与藏族文化中“天地人合一”哲学观的深层联系。
(五)充满张力的构图与场面调度
“电影开篇以一连串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展现出藏区空旷荒凉的空间环境全貌,荒芜原始的景色与导演在现实时空中运用高颗粒感、低饱和色彩画面相配合,镜头运动配合情节,使得镜头下广袤的高原与渺小卡车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3],《撞死了一只羊》的摄影镜头通过藏地美学的独到展现、文化符号的隐喻性表达以及叙事手法的创新性运用,构筑了一幅洋溢着藏族文化精神的视觉图景。这些镜头语言不仅承载着藏族人对自然、信仰与生命的深刻哲学思考,更成为外界洞察这一文化体系的窗口。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与认知框架的局限,镜头中的藏族文化符号与叙事逻辑对非藏族观众而言,往往难以被完全解读,导致文化折扣现象的出现。这种折扣既体现在对藏传佛教仪式、服饰、建筑等符号的肤浅理解上,也反映在观众对虚实结合叙事、符号隐喻等艺术手法的接受障碍中。
二、探讨意象符号的文化折扣
司机金巴坚持为被撞死的羊进行超度仪式,这一行为在藏族文化中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因果循环的信仰。然而,对于非藏族观众而言,这可能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宗教习俗”的展现,而其深层的哲学意义则可能被忽视。在整部电影中,“羊”作为核心意象符号,承载着多重含义,呈现出一物三关的叠印形态。
(一)佛教教义的折射系关
羊,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生物,成为连接司机金巴与复仇者金巴的纽带,它在剧情中扮演工具化的角色。在影片中,“羊”不仅象征着救赎与赎罪,还反映两个金巴之间的镜像关系,这些元素深刻地体现了藏族佛教文化中的“因果”与“轮回”理念。但对于非藏族观众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可能难以洞察这些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对影片的主题产生误解。
(二)宗教对现实的影响系关二
金巴超度和天葬死羊等行为,在藏族文化中深刻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因果报应的信仰。然而,对于非藏族观众来说,这些符号可能仅仅被看作是“宗教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难以领会其深层的哲学意义。金巴超度羊的行为,在非藏族观众看来,可能仅是一种迷信的仪式,而不是对生命尊严的体现和救赎的象征。由于缺乏藏传佛教的文化窥知,一些陌生化的宗教符号可能使得非藏族观众对影片中的超度仪式、转经筒等宗教符号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他们可能将这些符号简化为“宗教习俗”的展示,而未能洞察其背后的哲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三)地理环境嵌联生活系关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孕育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性格。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孕育出鲜明的地域文化差异,导致自然符号在不同地域展现出异域化的特征。例如,雪山、草原等自然符号虽然能够激发观众对藏地风光的向往,但同时也可能促成对藏族文化的异域化想象,将这些符号简化为“异域风情”的视觉元素,而忽视了它们与藏族人精神世界的深刻联系。以藏地高原的壮丽景色为例,在影片中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承载着藏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再如,西藏特有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羊文化,是藏族文化的缩影,而藏族先民更是将威猛坚利的“羱羊”视为神灵,进行崇拜和祭祀。
三、电影文化传播折扣的消解
(一)国际化制作团队的介入
借助国际化制作团队是降低文化折扣的有效手段之一。电影《撞死了一只羊》,由万玛才旦执导,王家卫担任监制,吕松野负责摄影,这样的国际化团队合作让影片在视觉呈现上更显国际化。例如,通过运用冷色调滤镜和长焦镜头,影片不仅保留了藏地高原的苍茫与孤寂,还赋予了其一种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使得非藏族观众更容易接受。未来,民族电影应积极引入国际化制作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和艺术表达的创新,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要根据国际传播全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受众看得见、看得懂、看得明白,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二)国际电影节的传播与认可
国际电影节的传播与认可对于提升民族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撞死了一只羊》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并获奖,标志着其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占有一席之地。国际电影节的认可使影片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机会,特别是影片通过英文字幕翻译,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见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羊”作为救赎与赎罪象征的文化内涵。未来,民族电影应积极参与国际电影节,通过国际平台的展示与推广,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使人想看爱看,看有所思,看有所得,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所认同。
(三)符号隐喻的普世性转化
符号隐喻的普世性转化是减少文化折扣的基础策略之一。《撞死了一只羊》通过符号隐喻的普世性转化,降低了非藏族观众的接受门槛。例如,“羊”作为救赎与赎罪的象征,在影片中不仅承载着藏族文化的特定含义,也引发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的普遍思考;卡车作为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碰撞符号,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共同困境。这种普世性转化使影片中的意象符号超越了文化边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未来,民族电影应注重符号隐喻的普世性转化,通过挖掘符号的深层内涵和普遍价值,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善于用容易接受的方式,形成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感情交流态势,展示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四)文化背景的补充说明
文化背景的补充说明是帮助非藏族观众理解影片的重要方法。在电影《撞死了一只羊》中,制作团队运用字幕、旁白等辅助工具,向观众阐释了藏族文化的背景知识及其符号意义。“国产电影要坚持传播普世价值观,在坚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挖掘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不断对现代社会价值观进行反思与探究。”[4]。例如,在影片的展映过程中,提供了英文字幕和详尽的文化背景介绍,协助观众领会“羊”在藏族文化中作为救赎与赎罪象征的深层含义未来,民族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文化背景的补充说明,通过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和解释,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文化符号和叙事逻辑。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五)跨文化对话的促进
跨文化对话的促进是减少文化折扣的根本途径之一。民族电影应积极推动跨文化对话,通过与国际电影人、学者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例如,《撞死了一只羊》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展映和讨论,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和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发展。未来,民族电影应继续推动跨文化对话,通过组织国际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举办中美电影节电视节、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中俄文化交流年、中亚峰会、中国南非文明对话国际日、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明交流活动等,从不同视角探讨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互鉴、消除隔阂。
(六)题材的普适性选择
“好莱坞电影以强大的叙事能力、多样化的人物形 象、普世的价值观引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思 考与共鸣,使得其具有超越国界的影响力。”[5],题材的普适性选择是减少文化折扣的必要举措之一。民族电影在选择题材时应注重普适性。尽量减少与本土文化直接相关的成分,多使用普世的、广为接受的价值观念。例如,《撞死了一只羊》虽然以藏族文化为背景,但通过探讨生命、救赎、信仰等普世性主题,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未来,民族电影应继续注重题材的普适性选择,通过挖掘具有普遍价值的主题和故事,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要研究国内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结语
减少民族电影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从多个方面着手。借助国际化制作团队的参与、国际电影节的传播与认可、实现符号隐喻的普世性转化、补充文化背景说明、推动跨文化对话,以及选择具有普适性的题材等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文化折扣带来的影响,推动民族电影实现跨文化传播与接受。未来,民族电影应持续探索与创新,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更多具有普遍价值和深刻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马雪. 论万玛才旦电影的叙事风格与影像尝试——以《撞死了一只羊》为例[J]. 参花,2022(03):71-73.
[2]李卉 . 万玛才旦:藏语电影的多元文化身份书写与主流化之路 [J]. 电影评介 ,2021(06):13-18.
[3]张蕾蕾 . 万玛才旦电影的乡愁叙事与文化隐征 [J]. 电影文学 , 2020(19):80-82.
[4]任然 . 国产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审美呈现与文化跨越 [J]. 戏剧之家 ,2025,(09):160-1
[5]岳娜 , 张静华 . 文化折扣视角下红色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9(07):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