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土化开发研究
吴亚楠
烟台市蓬莱区实验幼儿园 山东烟台 265600
引言
随着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心理课程多依赖外来模式,忽视了本土文化语境与儿童生活实际之间的深度关联,导致教育内容与幼儿经验脱节。因此,探索符合中国文化土壤与教育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健康课程开发路径,成为提升课程实效性与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发展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支撑,全面整合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本土文化理论与课程本土化建构观等多维视角,形成契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课程设计理念。首先,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幼儿处于情绪体验丰富、情感表达直接但调控能力较弱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应聚焦于情绪认知、情感管理与人际交往等核心内容,以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其次,教育社会学强调教育内容的社会文化属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应深入回应社会结构、家庭形态与文化价值等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目标与社会语境的高度耦合。在本土文化理论指导下,课程开发需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中关于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和人格修养的思想资源,并进行教育性转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同时,课程本土化建构观指出,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应结合教育主体的文化实践与生活经验展开,不可简单照搬西方理论模型,而应基于本土儿童实际生活情境进行生成与重构,形成具有时代性、适切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土化开发策略
(一)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在课程开发中的系统转化路
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土化的重要依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人际交往与人格养成理念,其在课程开发中的系统转化需遵循价值契合、语境适应与形式创新三重路径。首先,应在价值层面甄别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的文化内核,如仁爱、礼让、忠孝、诚信等具有情绪调节和行为规范功能的文化观念,通过挖掘寓言故事、节庆习俗、谚语箴言等文化载体,提炼出可用于情绪识别、人际理解和冲突解决的教育内容。其次,应注重文化资源在教育语境中的适应性转化,结合幼儿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将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主题与具体活动内容,使文化精神通过情境表达、角色代入等形式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增强其可感知性与接受度。同时,应在课程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方法相融合,如通过手工制作、戏剧演绎、故事讲述等多元媒介实现文化价值的生动传达,提升课程的审美意蕴与情感体验。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增强心理内容的可感性与操作性
生活化情境创设是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可感性与操作性的关键策略,其本质在于将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转化为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具有真实意义和情境驱动的教学内容。首先,应从幼儿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情绪波动与社会交往行为中提取教育契机,如玩具分享、规则冲突、情绪宣泄等场景,构建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心理教学主题,使教育内容具有情境逻辑与经验连贯性。其次,情境设计应具有发展性与可操作性,通过故事再现、情境演绎与角色体验等方式,将心理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使幼儿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情绪的识别与调节、人际冲突的理解与化解。再者,教师应在情境创设中嵌入多种感官体验通道,如运用表情卡、情绪图谱、情境图画等视觉材料,以及音乐、动作、言语引导等多模态元素,提升幼儿对心理现象的认知深度与表达能力。此外,生活化情境的开展还应注重反思性引导,在活动结束后组织集体讨论或个体表达,促进幼儿内在情感的觉察与经验的整合。通过系统构建与精细组织生活化教学情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真正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增强课程的现实指向性与发展价值。
(三)游戏化方式嵌入心理主题提升教学活动的内驱力
将游戏化方式嵌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升参与动机并实现心理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游戏作为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情境性、互动性与建构性,其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情绪调节、增强社交能力、发展自我意识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首先,在课程设计层面,应将心理健康主题与游戏规则、情节、角色设定紧密结合,通过角色扮演、合作竞赛、探索任务等方式,引导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心理概念的内化与行为模式的调整。其次,游戏化教学应注重教育目标的隐性融入,通过设计具有问题导向与情绪触发功能的游戏情境,促使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觉察自身情绪状态、识别他人行为意图并采取适应性策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心理素养。此外,应通过动态调节游戏难度与互动方式,激发幼儿内在驱动力,使其在挑战与成就中获得心理满足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在游戏中灵活组织、适时介入、敏感观察,引导幼儿将游戏体验转化为心理成长资源。游戏化的心理健康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性,更有助于构建儿童主导、情感驱动、发展导向的心理教育生态系统。
结语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开发应坚持理论引领、文化融通与实践
创新相统一。通过系统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及构建游戏化教学路径,可有效增强课程的适切性与实施力。未来应持续推进课程实践反思与机制优化,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心理功能的本土化心理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梁春玲 . 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 [J]. 读写算 ,2025,(14):133-135.
[2] 黄蓓 . 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J]. 妈妈宝宝 ,2025,(04):133.
[3] 俞梦山 . 融合信息技术构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1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