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为切入结合案例探寻高中语文教学品味提升方法
伍昊
沭阳如东中学 高中语文教师
要善于卸除错误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服务性的思维和探究理念,构建语文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语文教育品味,推动更多的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于语文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和认知,推动更多的学生强化思想伦理和道德修为,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道德的根本是确立自我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能用自己的创造力去带给世界更多的美好和善良,不断回应世界的暖意。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实践,优化教育理论,萃取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推动更多的高中生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依托实际,打造语文教育的全新模式
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有着怎样的时代发展理念、教育需求和教育创新就有着怎样的教育模式,因此任何一个有志于推动学生进步的个体,都不能成为一个抱残守缺缺乏创新的人,这样的教育方法对于个体是大为不利的。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充满创造力的教育新方法和新策略。教师尤其要通过提取到往日的教育理论大家的思维和理念,进而实现自我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突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围绕着知行合一去开启的,简言之,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反对空谈、反对对学生的照本宣科的肤浅教育,其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成为一个将所思所学化为己心纳为己用的个体。因此,更多的学生尤其要成为一个善于理解教师用意的人,能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融入自身的血肉之中,使得本人能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操守、有活力、有道德的个体。如学生在学习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后要具备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良知和底气,学习了《游褒禅山记》后要懂得不畏艰难、勇于开创新局面,学习了《前赤壁赋》后要懂得安分守己珍惜感恩。简而言之,一个善于学习的人,绝对是一个善于将美德化为己心融入行动中去的人。
二、萃取理论,构建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
要懂得在理论上不断完成新发展、新创造,进而能打造出更好的知行合一的教育体系,扫除一切形式的敷衍和唯应试化的功利主义思维模式。学习知识、解读知识的本质并非是让个体去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个体更好地去应对生命、应对他人,并且要提炼出其中最合理的部分,进而将其纳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实现现实生活和道理之间的充分对接,这对于个体的活学活用能力也是一种重大的挑战,是以教师要善于提点学生,用心加以点化,由此使得更多的学生成为一个善于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苏武传》后,教师要善于鼓励更多的高中生,使其懂得,苏武本身是一个不幸且坚毅的人,在这种极致痛苦中也蕴含着希望和坚贞。没有人想要自寻烦恼,但是一旦出现了痛苦和不幸,任何人要懂得去自觉克服苦难,懂得迎接生命中的挑战和不幸。
三、善于省思,从实践中分析到教学短板
唯有善于学习,善于省思,善于完成突破,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优质的教师,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品格的优化升级。很多高中生在课堂上无法真正学通学透知识,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误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尤其要懂得创新发展和突破。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认真记录每一个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在运用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之后也要懂得依托实践完成变革。教师尤其要懂得,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在丰富,因此报操守缺食古不化必然会引发无数的问题。
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高中语文教学品味的提升指明了方向。以真实生活案例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情境中悟,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本真,深刻体悟语言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品味升华,培育出兼具实践能力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要善于依托于教学实践去完成自我人格的提升和思想精华的升华,最终鼓励更多的高中生将美德和内能萃取到己心。教师要善于完成省思,使得更多的高中生从思想净化的角度去重构语文教育体系,且能在学习语文、思考语文之后,成为一个将美德变为美行的人。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张华,王小红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21(7):75-80.
本文系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2024 年度立项课题(重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品位提升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