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和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

蔺守斌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100

1 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1.1 光伏阵列监测与控制场景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阵列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部分。电气自动化技术可实现对光伏阵列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如光照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等,能实时获取光伏阵列的光照强度、工作温度、输出电流和电压等关键参数。这些数据被传输至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会依据预设的算法和逻辑对数据进行分析。一旦监测到某个光伏组件出现故障,如输出功率异常降低、温度过高或短路等情况,自动化系统会迅速定位故障位置,并自动调整该组件或相关区域的电路连接,将故障组件隔离,避免影响整个光伏阵列的发电效率。同时,系统还能根据光照强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自动调整光伏阵列的倾角和朝向,以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的受光状态,从而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

1.2 逆变器控制与优化场景

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其作用是将光伏阵列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符合电网要求的交流电。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逆变器控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逆变器的输入输出参数,如直流侧电压、电流,交流侧电压、频率和功率因数等。根据这些监测数据,系统能够动态调整逆变器的工作模式和控制策略,以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通过精确控制逆变器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使光伏阵列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电能转换效率。此外,当电网出现故障或电压、频率波动时,自动化系统能快速响应,对逆变器进行保护控制,确保逆变器安全稳定运行,同时避免对电网造成不良影响。

1.3 储能系统管理场景

为了有效解决光伏发电过程中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通常会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集成储能系统,这些储能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蓄电池组、超级电容器等多种储能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储能系统的管理提供了高效且精确的解决方案。自动化控制系统具备实时监控储能系统运行状态的能力,它能够对电池的荷电状态(SOC)、健康状态(SOH)、充放电电流和电压等关键参数进行持续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监测工具,它还能够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实时发电情况和电网的即时需求,智能地控制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当光伏发电量超出当前需求时,系统会自动将多余的电能储存到储能系统中,以备不时之需;相反,当光伏发电量无法满足电网需求或处于电网需求的高峰期时,系统则会指令储能系统向电网释放储存的电能,从而实现电力供应的平衡,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此外,自动化系统还承担着对储能系统进行均衡管理的职责,确保每个电池单元的充放电状态保持一致,避免因电池单元之间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性能下降或寿命缩短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自动化系统不仅提高了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延长了储能系统的整体使用寿命,为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4 智能电网交互场景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交互越来越频繁。电气自动化技术可实现光伏发电系统与智能电网的无缝对接和高效交互。通过通信接口和协议,光伏发电系统能够实时与电网进行数据交换,将自身的发电信息,如发电量、发电功率、电能质量等传输给电网调度中心。电网调度中心则可以根据电网的运行状态和需求,向光伏发电系统发送控制指令,实现对光伏发电系统的远程调控。例如,在电网负荷低谷时,调度中心可以要求光伏发电系统减少发电功率;而在电网负荷高峰时,调度中心可以要求光伏发电系统增加发电功率或释放储能系统的电能。这种智能交互模式有助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消纳。

2 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2.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实现精准监测的基础。在光伏阵列监测中,光照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眼睛,能精确感知不同时刻、不同天气下的光照强度,为后续系统调整光伏阵列的倾角和朝向提供关键依据。温度传感器则实时监测光伏组件的工作温度,因为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甚至导致其损坏。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能精准捕捉光伏阵列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值,让系统时刻掌握发电的实时状况。在逆变器控制场景中,传感器负责监测逆变器输入输出的各项参数,如直流侧电压、电流以及交流侧电压、频率和功率因数等。这些精确的数据是系统动态调整逆变器工作模式和控制策略,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石。在储能系统管理方面,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的荷电状态(SOC)、健康状态(SOH)、充放电电流和电压等,使系统能够合理控制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保障储能系统的安全与高效运行。

2.2 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

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大脑。它接收来自各个传感器的大量数据,并依据预设的算法和逻辑进行深度分析。在光伏阵列监测与控制中,当系统分析数据发现某个光伏组件出现输出功率异常降低、温度过高等故障时,它能迅速做出反应,精准定位故障位置,自动调整电路连接,将故障组件隔离,保障整个光伏阵列的稳定发电。在逆变器控制方面,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监测到的逆变器参数,精确控制逆变器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提高电能转换效率。当电网出现故障或电压、频率波动时,它能快速响应,对逆变器进行保护控制,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在储能系统管理中,它根据光伏发电情况和电网需求,自动控制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实现削峰填谷,并对储能系统进行均衡管理,延长其使用寿命。在智能电网交互场景中,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通信接口和协议,实现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数据交换和远程调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纳。

2.3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作为实现光伏发电系统与外界高效交互的核心纽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智能电网的复杂交互场景中,依托于先进的通信接口和精密的协议规范,光伏发电系统能够将自身的各类发电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发电量、发电功率以及电能质量等关键数据,以实时且准确的方式传输至电网调度中心。这一过程确保了电网调度中心能够全面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状态。与此同时,电网调度中心也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的优势,向光伏发电系统发送各类控制指令,实现对系统的远程精准调控。无论是当电网负荷处于低谷时段,要求光伏发电系统适当减少发电功率以避免资源浪费,还是在电网负荷达到高峰时段,指令光伏发电系统增加发电功率或释放储能系统中的电能以缓解电网压力,通信技术都确保了指令和信息在双方之间的高效、顺畅传递。这种无缝的信息交互机制,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电网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显著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为构建绿色、智能的能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4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是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电能转换效率的核心策略。在现实的光伏发电过程中,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会随着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为了确保光伏发电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输出最大的功率,MPPT 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能够引导光伏阵列始终保持在最大功率点附近运行,从而实现电能转换效率的最大化。电气自动化系统在 MPPT 技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精确控制逆变器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电气自动化系统不断调整光伏阵列的工作状态。这种调整使得光伏阵列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能输出最大的功率。具体来说,电气自动化系统会根据实时监测到的光伏阵列输出功率、电压和电流等参数,计算出当前工作点的功率值。然后,通过与最大功率点进行比较,电气自动化系统会相应地调整逆变器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使光伏阵列的工作点逐渐逼近最大功率点。通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精确控制,光伏发电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不仅显著提高了发电效率,还有助于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此外,MPPT 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高度集成化

未来,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将朝着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各个子系统,如光伏阵列监测与控制、逆变器控制、储能系统管理和智能电网交互等,将不再是独立运行的个体,而是像紧密咬合的齿轮一样,高度集成在一起。这种集成化不仅体现在硬件设备的集成上,还包括软件系统的一体化。例如,一个统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将能够同时处理来自光伏阵列、逆变器、储能系统等各个部分的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这样可以减少系统的复杂性,降低成本,提高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3.2 智能化程度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智能化程度将大幅提升。系统将具备更强大的自主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例如,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学习,系统能够预测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下的光照强度和发电情况,提前调整光伏阵列的运行策略,实现更精准的发电控制。在故障诊断方面,智能化系统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识别故障类型和位置,并自动采取最优的解决方案。同时,系统还能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联动,实现更智能的能源管理,如与智能家居系统结合,根据家庭用电需求合理分配光伏发电的电能。

3.3 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光伏发电系统并不会孤立地发展,未来的趋势是它将与其他形式的新能源,例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进行深度的融合与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实现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电,从而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具体而言,当光伏发电受到光照不足的限制时,风力发电或水力发电可以及时补充电能,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反之,当风力或水力资源出现短缺时,光伏发电则能够弥补这一缺口,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对不同能源的发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协调,根据电网的实际需求和能源供应的具体状况,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种能源的发电功率。这种高效的能源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整个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将有力推动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绿色能源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3.4 储能技术创新

储能系统是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未来电气自动化在储能系统的管理方面将与储能技术的创新紧密结合,共同推动储能领域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储能材料和储能方式将层出不穷,例如更高效的电池技术、新型超级电容器等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电气自动化系统需要不断适应这些新型储能系统的独特特点,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管理与控制。例如,对于新一代的电池系统,自动化系统将能够更精确地监测其荷电状态、健康状态等一系列关键参数,并根据这些数据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充放电策略,从而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储能系统的整体效率。通过这种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双重驱动,将进一步增强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广泛且关键,涉及光伏阵列监测与控制、逆变器控制与优化、储能系统管理、智能电网交互等多个场景,并且依托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通信技术、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等得以实现。未来,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将朝着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提升、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以及储能技术创新等方向发展。这些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光伏发电在能源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为实现我国的绿色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庞庆冬,舒巍.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J]. 光源与照明,2025,(03):181-183.

[2] 周慧 . 电气自动化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和关键技术分析 [J]. 光源与照明,2025,(02):167-169.

[3] 李志冬,许赟,由小松,刘成,梁永瑞,刘佳音 . 自动化技术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2023,52(09):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