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作者

鲁凡

弥勒市第一小学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合理应用,能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优化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的解读,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进而为今后深入知识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英语文本解读兴趣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词汇记忆和语法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导图通过图形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使抽象的语言知识变得直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参与文本解读的热情。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阅读材料与个人经验相联系,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教师在学生阅读完英语文本之后,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将分散的信息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学生通过直观的观看,能够将文章的整体构架和细节信息整理出来,能提升阅读的深度,还能在深入挖掘文本含义后转换成自身的思想呈现出来,能实现创新思维的形成,也使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化和个性化。

(三)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形成

思维导图的非线性结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解读英语阅读文本时,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联想、比较和创造新的联系,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认知活动。学生在创建和修改思维导图时,会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评估自己的理解程度,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计划,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对于高级思维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词汇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思维导图可以成为词汇积累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阅读相关的文章,并构建词汇树,将相关词汇按照类别、同义词、反义词等关系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扩大词汇量,还能加深对词汇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词汇运用的灵活性。

例如,在进行“There is a big bed”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选取一些关于卧室布置和日常用品的英文文章或段落,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留意并记录下与卧室相关的词汇。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构建一个以“bedroom”为中心的词汇树。在中心节点“bedroom”周围,创建不同的分支来代表不同的词汇类别,如家具 (furniture)、床上用品 (bedding)、装饰 (decoration) 和个人物品 (personal items) 等。然后,学生将之前记录的词汇按照类别分别添加到相应的分支,如“big bed”、“wardrobe”、“dresser”等。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词汇间关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同一类别内寻找同义词和反义词,如在家具类别下,“big bed”和“large bed”可以作为同义词关联起来,而“big”与“small”则构成一对反义词。通过这样的分类整理,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新词汇,还能掌握词汇之间的关联性,提高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房间内的物品用英语表达,并尝试将其融入到构建的词汇树中,以此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在解读英语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捕捉文本的主要思想、细节信息和作者意图。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提炼关键词汇,梳理文章结构,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进行“In a nature park”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捕捉文章的主题、主要观点以及支持这些观点的关键细节,指导学生以“nature park”为核心概念,构建一个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主干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然公园的环境描述、动植物种类、地理特征、活动项目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等。每个部分下,学生需要列出从文中提取的具体信息和关键词汇。如在“environment description”分支下,学生可以记录下描述自然公园美丽景色的词汇。在“wildlife”分支下,学生应列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从而有助于学生了解自然公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情感态度,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一个独立分支,列出文中体现环保意识的句子和段落,从而做好段落的深层解析。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特性,使学生不仅能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还能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三)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设想故事的不同结局、探索人物的心理变化等。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意可视化,与同伴分享交流,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My favourite season”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最喜爱的季节,以及这个季节带给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接着,指导学生以“My Favourite Season”为主题,创建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可以设定为学生最喜欢的季节,然后,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向外延伸出几个关键分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并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Reasons forPreference”分支下,学生可以列出自己喜爱这个季节的原因,如春天万物复苏的生命力、夏天热情洋溢的气息、秋天丰收的喜悦或是冬天雪花纷飞的美景。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季节特点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对自身情感和偏好背后逻辑的反思。“Activities”分支则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与所选季节相关的特色活动,通过想象参与这些活动的情景,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语言表达,并在分享中激发彼此的灵感。教师借助一个综合性思维导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还能在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四)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文本解读教学评价

思维导图不仅是学习工具,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文本解读后,提交一份思维导图作为作业,以此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信息组织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误区,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

例如,在进行“My favourite season”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文本解读后,独立制作一份思维导图,鼓励学生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应结合个人经验与想象,展现他们对季节的独特感知和深刻理解。教师仔细审阅学生的思维导图,检查学生是否准确捕捉到了文本的核心信息,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信息与个人喜好、季节特征相联系的。教师还要评估学生的思维导图布局是否合理,中心主题是否突出,各分支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晰,这反映了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教师分析思维导图内部信息的连接方式,判断学生是否能建立合理的逻辑链;鼓励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展现创意和个性,以此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思维导图评估,教师可以识别出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和需求,据此调整后续教学计划,实施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支持。

总之,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其知识结构,还能够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形成,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思维导图的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朱晶晶 .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探究 [J]. 新智慧 ,2021,(09):109-110.

[2] 盛佳 .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合理应用分析 [J].考试周刊 ,2021,(08):108-109.

[3] 凌卉 .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J]. 教育界 ,2020,(18):11-12.

本文系2023 年度红河州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英语文本解读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为145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