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成长课:语文写作与德育渗透的常态化融合路径
温茹清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222000
引言
带学生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看着他们蹲在落叶堆里细数叶脉的认真模样,我忽然想起叶圣陶先生“生活即作文”的论断。部编版教材所选篇目,从《司马光》的智慧果敢到《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家国情怀,本质上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字投射。而日记作为儿童每日的心灵独白,恰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的“潜意识之镜”,当它与教材的人文主题产生共振时,便能在书写行为中催生认知觉醒与道德自觉。这些年带学生写日记的经历让我发现,当笔尖不再机械记录“流水账”,而成为观照生命、对话自我的媒介时,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便有了最鲜活的生长点。
一、日记作为成长镜像:写作与德育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教材主题与日记内容的天然契合
部编版教材遵循“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编排原则,这种设计暗合了德育渗透的“隐性课程”理论。如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元,《在牛肚子里旅行》传递的友情主题,与心理学中“社会情感学习”理论强调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培养不谋而合。当教师引导学生以“我的友情日记”呼应课文时,日记便成为帕森斯“社会化理论”的实践场——孩子在记录“同桌借我橡皮”“我帮同学捡铅笔”等细节时,实则在完成“社会角色认知”的心理建构。这种基于教材主题的日记设计,让德育摆脱了说教模式,转化为维果茨基所言的“最近发展区”内的主动建构。
(二)日记书写中的自我认知与道德建构
记得教四年级《普罗米修斯》时,布置了“我的英雄日记”主题写作。一个常被批评的女生在日记里写:“我觉得英雄不一定要上天入地,昨天同桌摔倒了我扶她起来,老师夸我懂事,这算不算英雄?”这样的自我对话,正是德育最珍贵的发生时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书写中会不自觉进行自我审视,日记就像一面镜子,让他们在记录“做了什么”的过程中,慢慢明晰“应该做什么”。当我们引导学生用文字梳理日常经历时,其实是在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道德认知体系。
二、常态化融合的实践路径:从教材到生活的双线渗透
(一)主题串联:让日记成为课文的“生活注脚”
在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设计了 " 家庭情感地图 " 日记项目:第一天画 " 妈妈常待的三个地方 ",小林画了厨房灶台、阳台晾衣架和我的书桌;第二天写 " 妈妈的口头禅 ",有学生记录 " 我写作业时,妈妈总说 ' 喝口水吧 ',她的水杯总比我的先凉 " ;第三天做 " 亲情微行动 ",很多孩子第一次给妈妈捏肩、整理衣柜。这样的主题串联,让课文中对母爱的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实践。后来我提炼出 " 三维主题设计法 " :从教材人文主题中提取核心价值(如 " 诚信 "),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对应场景(如 " 考试作弊的犹豫 "),再用阶梯式日记任务(认知 - 体验 - 践行)搭建转化桥梁。教《去年的树》后,我们做过 " 校园生命日记 " :先观察银杏树的四季变化,再记录 " 给小树穿冬衣" 的过程,最后写下" 如果我是那棵树" 的想象,这种从观察到行动的日记链,让环保理念自然融入文字血脉。
(二)场景激活:在真实体验中孕育情感表达
教三年级《搭船的鸟》时,我带学生去池塘观察水鸟,回来写“观察日记”。一个平时怕写作文的男孩写道:“那只翠鸟叼鱼时眼睛瞪得圆圆的,像颗黑葡萄,我屏住呼吸怕吓跑它,突然觉得小动物和人一样需要被尊重。”这种在真实场景中生成的文字,天然带有温度。后来我们开发了“四季日记”项目:春天记录校园花坛的第一朵花开,夏天描写雷雨后的蚯蚓搬家,秋天收集落叶做标本并写下“树叶的故事”,冬天观察扫雪工人的清晨。这些日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学生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感受的生活切片,当日记内容源于亲身经历,文字就会自带温度,德育也就有了真实的落脚点。
(三)评价赋能:用文字评语搭建心灵桥梁
批改日记时,我总在想:除了“语句通顺”“中心明确”,还能给孩子怎样的反馈?教《去年的树》后,有学生写:“我家小区的银杏树被砍了,小鸟回来会找不到家吗?”我在评语里画了棵小树,写道:“你担心小鸟的样子,像极了课文里的小狐狸,老师和你一起给物业写信建议种树好吗?”后来我们真的促成了小区绿化补种。现在我的评语本上,除了写作指导,更多是这样的对话:“你记录奶奶熬粥的细节让老师流口水了,孝顺就是藏在这些小事里”“你说‘原谅同学后心里变轻松了’,这就是宽容的魔力呀”。当评价从“改作文”转向“育人心”,日记就成了师生之间最温暖的沟通载体。
(四)家校协同:让日记成为亲子沟通的德育媒介
曾收到一位家长的微信:“看了孩子写的‘爸爸戒烟日记’,才知道他偷偷收集了我扔掉的烟盒,说要攒够 100 个换我戒烟。”这源于我们设计的“家庭德育日记”项目。在教学《父爱之舟》后,我们让学生连续一周记录“爸爸的一天”,不少家长在反馈中说,第一次被孩子如此细致地观察。后来我们建立了“亲子日记漂流本”:孩子写校园生活,家长写工作感悟,老师批注联结。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日记里画了“我和妈妈的手”,妈妈回复:“宝贝的手帮我洗碗时,妈妈觉得再累都值得。”这种三方参与的日记模式(学生写-家长记-老师评),让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三、实践中的反思:警惕形式化与过度干预
在推进日记德育融合的过程中,也曾走过弯路。起初为了“渗透德育”,规定日记必须出现“正能量”内容,结果有学生编造“扶老人过马路”的故事。后来意识到,德育渗透应如春雨润物,当我们要求日记必须“正确”时,反而扼杀了真实的情感表达。现在我们更注重“留白”:教《圆明园的毁灭》后,只要求学生写下“此刻最想说的话”,有学生愤怒地画了残垣断壁,有学生写下“我要记住这一天”,这些不加修饰的文字,反而涌动着最真实的爱国情怀。另外,还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对于不愿公开的日记内容,我们采用“悄悄话信封”,让孩子知道:日记是安全的心灵港湾,在这里可以诚实面对自己。
结论
每天晨读前,看着孩子们趴在桌上认真写日记的样子,我常想起部编版教材扉页的那句话:“语文是美的载体,也是善的源泉。”当我们把日记从写作任务转化为成长仪式,当笔尖流淌的不再是空洞的辞藻而是真实的生活感悟,语文教学便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从《小蝌蚪找妈妈》里感悟生命教育,在《少年中国说》读后写下理想誓言,于“我的低碳生活日记”中践行环保理念——这些藏在日记里的成长课,让孩子们在横竖撇捺间学会观察、懂得感恩、明辨是非。或许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笔墨耕耘里,让写作与德育如同日记的正反两面,在时光的沉淀中共同书写出成长的美好模样。
参考文献:
[1] 许筠娟 . 妙笔生花:德育视角下小学作文写作教学研究 [J]. 吉林教育 ,2025,(07):44-46.
[2] 杨孜敏 . 论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J]. 考试周刊 ,2021,(55):53-54.
[3] 肖凤荣 . 让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J]. 课外语文 ,2016,(1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