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赋能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晓利

伊川县县直第二幼儿园

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全面育人”的教育要求,它虽然没有对幼儿教育下达具体的教育任务,但幼儿园教师在落实教育工作时,同样需要重视幼儿本身的全面发展。为了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常规教育方法的使用,显然无法达到理想化的效果,所以,游戏化方法的选用便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不二之选。本文,也将以此作为出发点,简要对“游戏”赋能幼儿教育的实践做出探究,以供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一、依托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动力

学前阶段的幼儿由于心智刚刚开始发育、学习观念刚刚开始形成,所以在面对学习时,往往会更由兴趣驱使,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得动力十足。为了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以趣味游戏作为依托,让幼儿在轻松、欢乐的游戏活动中,不断引动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教导幼儿认识生活事物时,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趣味小游戏。如“快问快答”,教师完成对生活常见事物的讲解后,就可以随机展示不同的物品,而幼儿则需要结合对先前所学的记忆,快速说出事物的名称。游戏结束时,答对数量最多的幼儿可以获得一定奖励。又如“生活绘画”,教师完成生活事物有关知识的科普后,就可以使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描述不同物品,之后,再让幼儿动用手中的画笔,根据先前的学习理解以及教师的口头阐述,将对应的事物细致描绘到纸面之上。条件允许时,教师甚至可以予以幼儿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结合讲台上现有的事物,尽情发挥想象力,自由地进行游戏。进而,在以游戏为依托的课堂教育中,切实激发了幼儿学习玩乐的动力,切实提升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二、借助游戏提高幼儿学习理解

幼儿阶段的教育多以生活常识为主,但由于常识的种类较为繁多,幼儿在学习时,往往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透彻掌握。为了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充分提高幼儿对当前知识的学习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借助游戏进行辅助,让幼儿在更为具体的游戏模拟中,循序增强知识记忆、循序提高知识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导幼儿与“天气、气温”有关的知识时,就可以先行与幼儿的家长进行联动,让家长为幼儿准备不同季节所穿的衣物。课程伊始,教师可以先结合教室中多媒体投影设备的使用,播放一段与“不同温度如何穿搭衣物”有关的动画视频,借由其中可爱的动画角色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注意力;课程推进,教师就可以分别展示不同温度情况下的衣物搭配,以此奠定幼儿最基本的常识认知基础;课程收尾,教师则要设计具体的生活体验小游戏。比如,“主观体验”的游戏,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荧幕上展示不同季节的场景照片,幼儿需要根据图示内容进行判断,并自主完成相应衣物的搭配。待幼儿穿搭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引导个别幼儿站上讲台,让其他幼儿评点这样的穿搭是否合适?并试着说明原因或分享自己的穿搭理解。进而,在更具真实体验的游戏化教育中,切实为幼儿留下深刻印象,切实提高了幼儿对当前知识的理解。

三、围绕游戏发展幼儿实践素质

幼儿园教师想要深入落实“全面育人”的教育工作,设计游戏化课程时,就不能只停留在智力、思维发育层面,还要尝试开展各种与身心活动有关的游戏项目,要让幼儿在切实的身体实操中,逐步领悟未来成长、发展所必需的实践素质。

例如,幼儿园教师基于“劳动”角度开展课程时,就可以以“围网种植”作为游戏载体,让幼儿在种植体验中,循序掌握行之有效的劳动技能。如,活动的第一阶段,教师需要带领幼儿学习与“种植”有关的知识和技巧,要让每一名幼儿都可以清晰知晓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种植的组成步骤有哪些;活动的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周边的空地上寻找一片区域,并将班级幼儿划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安排的空地上,试着进行植物的种植;活动的第三阶段,教师则需要为各个小组布置更为精细的任务,让幼儿自觉进行后续的浇水及其他维护工作。当种植满一个周期以后,教师还可以增设评比活动,让各个小组比一比谁的植物成长得更好。在劳动角度的游戏活动中,不仅幼儿教育的高度得到提升,幼儿劳动的品质与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进而加速了幼儿必备素质的养成。

综上所述,由于幼儿年龄段的特殊,使得常规教育方法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幼儿园教师基于教育需求,巧设不同游戏活动作为辅助,不仅规避了常规教育方法存在的短板,还有效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的同时,又大力助力了幼儿的全面发育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范苏英. 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J]. 教育界,2024,(27): 107-109.

[2] 杨超 .“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区域活动更美好 [J]. 江西教育 ,2024,(35):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