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刘贤坪
云南升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1
引言:
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与技术迭代的背景下,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混凝土凭借其良好的可塑性与力学性能,成为建筑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材料,其浇筑质量直接决定建筑物的稳固性与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模板支撑不规范、配合比不合理、振捣养护不到位等问题仍较为常见,这些因工艺控制缺失或操作不当引发的质量隐患,不仅影响工程进度,更可能造成结构安全事故,因此,深入探究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对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混凝土浇筑施工前的技术准备与质量控制要点
混凝土浇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体施工质量与效率,科学的技术措施和严谨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前提。
1. 模板工程的设计与加固措施
模板作为混凝土成型的临时支撑体系,其设计精度与安装稳固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施工前需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精准放线定位,综合考虑结构荷载、施工环境等因素,合理选用模板材料,确保模板具备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防止浇筑过程中出现变形、漏浆等问题,加固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支撑间距、节点连接强度和底部承重承托,必要时设置预留孔和钢筋连接点位,增强模板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2. 钢筋工程的预检与保护措施
钢筋是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其施工前的排布与固定必须严格遵循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前需对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和机械性能进行全面检验,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钢筋绑扎完成后,需确保钢筋位置准确、间距均匀、固定牢固,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位移,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是重中之重,可通过使用高强度垫块、定位架等措施,确保保护层厚度不因施工扰动而改变。
3. 混凝土配合比与运输设备准备
混凝土浇筑前,需根据工程需求和施工环境条件,科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确定水灰比、砂率及外加剂掺量,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泵送性和强度发展性能,同时,提前准备好混凝土运输、泵送及备用设备,确保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满足连续施工需求,在高温或冬季等特殊施工环境下,还需配备相应的温控和保温设施,防止混凝土性能受环境影响而波动,所有设备需在施工前进行试运行,并安排专人负责操作与维护,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关键工艺与操作规范分析
混凝土浇筑过程是保障结构质量的核心环节,科学组织施工工艺与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是确保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的基础。
1. 合理组织浇筑顺序与节奏
浇筑顺序需根据结构类型、构件形状和施工组织安排科学制定,通常采用分层、分段、分区的方式进行浇筑,确保混凝土均匀分布,防止出现堆积离析现象,浇筑作业应连续进行,避免中途长时间停歇,防止冷缝产生,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或特殊构件,可采用斜面推进、交叉浇筑等技术手段。
2. 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与间隔
浇筑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一般不宜超过 500mm ,以便振捣器能够有效传递振动,确保混凝土密实成型,多层连续浇筑时,需控制好浇筑时间间隔,确保不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避免冷缝形成,高处浇筑时,需设置导管或溜槽,防止混凝土自由下落导致离析和模板冲击,对于柱、墙等竖向构件,应采用自下而上的分层浇筑方式。
3. 振捣操作方法与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通过机械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成型,消除气泡和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振捣时,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间距需均匀,重叠部分不少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 1/3 ,振捣时间需根据混凝土坍落度和构件厚度合理控制,避免过振导致混凝土离析或漏振导致空鼓,针对不同类型的构件,需选用合适的振捣器,如小型构件可采用轻型振捣棒,大体积混凝土可结合平板振动器辅助振捣,振捣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明确岗位职责。
三、混凝土浇筑后的成型质量与养护技术措施探讨
混凝土浇筑终凝后的成型品质与养护管理,是维系建筑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使用性能的发挥。
1. 成型质量的检查与缺陷处理
混凝土构件硬化后,需即刻开展外观质量与尺寸精度核验工作,重点核查轮廓线条的平直度、表面平整度以及棱角部位的饱满程度,针对蜂窝、麻面、露筋、孔洞等常见质量缺陷,应依据缺陷等级和影响程度,分别采取表面修复、内部补强或局部返工等处置措施。对于预留孔洞、预埋件等关键部位,需采用专业测量工具进行定位精度复测,确保后续工序衔接精准无误。
2. 初期养护时间与环境控制
混凝土早期养护是强度增长的关键阶段,常规养护周期不得少于 7 个自然日,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抗渗结构或低温环境施工,需适当延长养护时限,养护期间需持续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有效抑制水分过快蒸发导致的早期干缩裂缝,可综合采用洒水保湿、覆盖湿麻织物、铺设塑料薄膜、喷涂养护液等技术手段实现保水目标,在高温、强风或干燥气候条件下,需增设遮阳防风设施。
3. 后期保护措施与结构稳定性
养护期满后,需加强成型混凝土成品保护,严格限制重型设备通行、物料堆放及机械振动作业对结构造成的冲击荷载,对于梁、板等水平构件,需依据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数据,科学确定拆模时机并规范执行拆模顺序,确保结构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后再进行后续施工,同时需在施工区域设置醒目警示标识和硬质围挡。
结语:
混凝土浇筑质量管控贯穿施工准备、浇筑实施及养护全过程,涵盖技术方案优化、工艺标准执行和养护措施落实等核心环节,唯有系统掌握各阶段技术要点,严格遵循标准化施工管理规程,方能有效防范质量通病,显著提升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推动建筑工程向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詹国富 , 陈泓宇 .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分析 [J]. 中华建设 ,2023,(02):155-157.
[2] 王晓杰 , 薛焕 .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02):121-123.
[3] 谢青桃 . 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分析 [J]. 科技资讯 ,2025,23(04):150-152.DOI:10.16661/j.cnki.1672-3791.2408-5042-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