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艺术的教学进阶与精神重构
俞建刚
无锡市羊尖中学
当石涛高呼“笔墨当随时代”,实指笔墨是文明基因的永恒编码。正如《林泉高致》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而笔墨,正是那扇通往永恒之境的任意门。
一、笔墨初探:从“物理控制”到“生命感知”
笔墨,是水墨画的本质语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变化万千的形式,以墨分五色、水墨交融之态,搭建起画家精神与自然物象的对话之桥,孕育出“气韵生动”的意境美学。学生初学常困于笔控失度、墨浮纸面的困局,线条滑腻而失厚重,究其根本,在于未解“笔腹蓄水”之关键。


这几幅作品通过笔锋和墨色的灵动变化感受水墨最初的状态,不求完整扣完美,重点是体验笔墨韵味,用自然抽象的笔墨语言去把握水墨之美,指导学生通过控制笔腹蓄水量,使线条在枯润间自由转换,形成“墨气淋漓幛犹湿”的效果。
二、墨趣实验:从“意外墨痕”到“写意精神”
当笔墨脱离“描摹物象”的桎梏,方能通向“以形媚道”的化境。水墨画之魅力,在于以“水”为魂,以“墨”为骨,通过笔锋与水墨的即兴对话,生成浑厚、通透、苍劲、朴拙之审美体验。此阶段教学,以游戏化实验打破“精准控墨”之桎梏,唤醒学生的直觉创造力。
1.“盲画墨阶”挑战法
看梁楷的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你就能明显地体会到那种 寥几笔的意趣。人物近处的肩部为浓墨的“黑”,上衣袖子部分为淡墨,裤子为浓淡之 皆为没有用墨的“白”,浓淡变化,使整个画面层次丰富,生动出彩。墨色浓重、 虚实相依, 漓飘逸。以大泼墨法破除具象桎梏,浓淡干湿间自有“大道至简”的哲思。学生需学会以 如梁楷《泼墨仙人图》以三笔写就衣袍的飞动之势,面部留白处似有太虚之音。当毛笔成为 的手术刀, 画面便自然生成 " 一花一世界 " 的意境。
闭眼运笔,睁眼后以墨色浓淡块面联想添画:淡墨点化花瓣,浓墨勾作鸟喙,破除“控墨强迫症”,拥抱“意外之美”。此实验印证水墨画“虚实相生”之哲学— —墨色未定处,恰是艺术自由生长之沃土。
2.“水墨拔河”边界实验法
两笔蘸浓墨与清水,相向运笔,观察水墨交融之“边界晕染”,通过色彩或墨色的交融与过渡,消解物象边界的生硬感,营造出虚实相生、气韵流动的视觉效果。如雨后花瓣之湿润感。此实验印证“水为墨之师”之传统智慧,亦暗合道家“阴阳相生”之宇宙观。

学生初学画,毛笔含很多水分,不能控制用笔,使墨浮于纸上,看起来比较滑腻,缺少厚重感。提供学生
眼界,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明白“笔腹蓄水”与“以书入画”。如倪瓒《渔庄秋霁图》中,以枯笔淡墨皴擦
山石,通过控制笔腹蓄水量,使线条呈现“毛涩”质感,传达出萧散简远的意境。为解决厚重感问题,我采用“墨分五色”具象化认知的直观教学方法。

3.“分层临摹”经典解构法以吴昌硕《墨荷》为范本:



以实验教学法破除抽象概念:取同一墨块,分调焦、浓、重、淡、清五色,于宣纸作线,标注“焦墨如裂帛,浓墨若重檐,淡墨似薄雾”之喻,并配合水量实验(透明笔洗观测)、分组对比(不同水量画直线),直观揭示“水量—墨色—情感”的三角关联。
“蘸墨三步法”动态纠偏
学生初习笔墨,常困于“墨浮于纸”的困局,实因未参透“笔腹蓄水”的玄机——此非简单技法,而是对“水墨共生”法则的体认。
针对“笔尖湿、笔腹干”之误,强调“浸—刮—蘸”三步:先浸笔腹至手指轻捏渗水,再刮去多余水分,后笔尖蘸墨。通过“饱和水—适中水—干枯水”画直线实验,观察墨色从“晕染如溪”到“飞白似枯”之变,强化“笔腹蓄水”为墨色浓淡之枢机。当焦墨如玄铁撞上生宣,学生惊觉浓墨竟可 " 裂纸而出 " ;当淡墨似烟霞漫漶,飞白处自然生成云气。此实验印证:墨色非调配而出,乃行笔时水、墨、纸、气四象相搏的结晶。
并且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领悟“力透纸背”的境界,学生观察清代黄庭坚通过控制笔锋与纸面的摩擦阻力,使飞白既保持线条的骨力,又产生蓬松的肌理效果,体现书家对生命张力的外化表达。徐渭、八大山人等通过大泼墨技法,将晕染推向情感宣泄式的表现主义高度,如八大山人晚年以简略笔墨表现“白眼向天”的孤傲心境。将晕染与书法笔意结合,技法从写实描摹转向“不求形似求气韵”的意境表达。
“蘸墨顺序”逆向实验
对比“先墨后水”与“先水后墨”画荷叶:前者墨色渐变自然,后者易生“水破墨”斑驳。此实验揭示“蘸墨顺序决定墨色流向”,为后续“行笔节奏”与“情感投射”奠定技法基础。
笔墨得法,画面会自然的产生水墨淋漓的效果,气韵生动的境地。从“机械调配”到“自然生成”,学生需在实验中理解:水墨之变非刻意为之,乃笔锋、水量、纸张共舞之果。正如扬州八怪李鳝所言:“水为笔墨之媒,用之得法则凝神。”
墨色要渗透入纸中去,跟纸融为一体。水就像是水墨画的灵魂,水墨画的独特魅力也同样在于水,它在水墨画的创作中占着主导地位。

作画的过程中,学生有两种方法可以得到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第一种是先用水将墨色调匀,根据墨与水的不同比例调配,可以得到重墨、中墨或者淡墨,不过这种方法过于死板,墨色会显得呆板,没有变化,也割断了墨色的连续性。如果要使墨色的浓淡自然,一气呵成,就需要先蘸上水或者淡墨,然后笔尖蘸浓墨,这样在行笔的过程中就会有墨色由浓到淡的自然变化,运笔流畅、气韵生动。反过来,如果先蘸墨,画到将干时,用笔尖蘸清水,墨色会由淡到浓。

荷叶:淡墨铺形、浓墨勾脉、焦墨点苔,体会“干湿叠加”之层次;
荷花:笔尖蘸浓墨、笔腹含淡墨,一笔画出花瓣尖深根浅,让学生悟“一笔之中见浓淡”之写意精髓。教学启示:
笔腹蓄水与破墨法并用,通过湿笔与枯笔的交替,营造出花瓣的透明感与荷叶的厚重感。扬州八怪李鳝认为,“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即凝于神”“笔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这样两句话,可见,水墨相调产生变化在水墨画中非常重要。,笔法有圆、平、留、变、重等,墨也分淡、浓、破、焦等,能产生浑厚、通透、苍劲、朴拙等多种审美体验。这是水墨画所独有的美感。
三、笔墨传情:从“技法规范”到“精神表达”
水墨画之终极追求,在于“技进乎道”,将笔墨技法转化为情感载体,使作品成为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心电图”。此阶段教学,需构建“技法—情感—文化”三维体系,让传统笔墨成为现代人精神表达的语言工具。

感受笔墨的多种变化,及自然抽象的水墨之美:这个女孩起初不敢用粗笔表现,画出的线条纤细柔弱,于是大胆鼓励她变化笔锋,放手去感受线条变化,及时肯定偶然性的精彩一笔,顺着感觉走下去。繁琐的细节被大胆地取舍,在基本形态上大胆地夸张,超越了具体形的控制,由表象升华到意象,这是孩子无障碍潜意识流露出的艺术天赋。水墨画通过笔墨技法的传神,画面留白的虚实相生,禅道诗情的思想领悟,将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象相结合,在创作中寻求统一,达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振军 张春梅 《中国画中的少儿水墨画》《少儿美术》2003 年第2 期
[2] 杨成寅《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