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识字课文化浸润策略研究
林宝镜
福建省南安市第五小学
摘要:汉字既优美又实用,既能够使人深入思辨又具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和意味隽永的文化魅力。在低年级汉字教学中,将识字课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追本溯源、古为今用,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路径。本文以统编版语文第二册《古对今》为例,从识字、写字、诵读三个维度深入探究小学低段识字课文化浸润的策略,充分发挥语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价值,助力学生在汉字学习中领悟文化内涵,厚植文化自信。
关键词:识字课;文化浸润;识字教学;传统文化;写字;诵读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汉字与写字,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工具,更是开启认识、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大门,对其文化自信的建立意义深远。《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对汉字文化认知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第一学段,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结构特点,感受汉字形体美,同时通过诵读经典,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统编版教材精心选取如《古对今》这类富有文化内涵的课文,为汉字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以《古对今》教学为例,深入探究文化浸润策略,对提升识字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识字,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温儒敏在解读统编教材识字教学时指出,要实行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强调识字写字教学的科学性。这一理念旨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尽快实现独立阅读。
(一)汉字溯源,传承文化基因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汉字学习的启蒙阶段,形象思维占主导。以“寒”字教学为例,“寒”是会意字,古文字的字形呈现出一个人在屋子里,用草避寒的场景,生动地表达出天气寒冷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寒”字的古文字形,结合动画演示其演变过程,将孩子引入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会意情境中,在传统文化的情境中提高学生认字的趣味性与探究性。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摆脱机械记忆,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实现文化传承与识字效率的双提升,与新课标对汉字文化的认知要求高度契合。
(二)趣味联想,发展思维能力
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统一体,蕴含着丰富的汉字文化和思维元素。在“晨”与 “暮”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日”在不同字形中的位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其含义。“晨”字中,“日”在上方,寓意太阳升起,代表早晨;“暮” 字中,“日” 在下方,象征太阳落下,代表傍晚。在理解“和风”“细雨”时,首先让学生给自己熟悉的汉字“风”组词,然后引导学生找到和文章中“和风”意义相近的词语,进而理解了 “和风”一词。最后顺学而导,出示“雨”的一组词,学生依据刚才的学习经验很快会理解“细雨”的意思。
这一过程中将抽象的汉字具象化,丰富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知,不仅提高识字效果,更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落实新课标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创设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和表现,在识字课中,教师巧妙设计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积极性。如“快乐配配配”游戏,教师将生字卡片和对应的图片或词语卡片打乱,让学生找出相互匹配的卡片;“识字小转盘”游戏,通过转动转盘,学生认读指针指向的生字。这些游戏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生字、检验识记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和兴趣。
三、指导写字,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强调了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在识字课中,教师应运用多种策略指导学生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一)编写口诀,强化习惯养成
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笔画及书写要点编成儿歌或口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书写技巧。以“夕”字为例,教师编写笔画口诀:“撇出尖,捺出脚,点压圆”;除了笔画口诀,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生字,也可以编写相应的口诀。如 “坐” 字口诀:“二人土上坐”,形象地描述了 “坐” 字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在教学时,教师边写边说口诀,引导学生边书空边学口诀。这种口诀写字法将书写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节奏中,关注汉字的结构、笔画和部件组合之美。
长期坚持,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培养对汉字书写的热爱,为今后的书写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归类比较,提升书写能力
归类比较也是指导汉字书写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指导“香”与“李”这两个左右结构的生字书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比较。先让学生观察发现共性,即都是左右结构且都有“撇”和“捺”;再深入分析笔画特点,总结出“撇捺舒展像把伞,一把大,一把小”的书写规律。通过教师的范写、要领提示,学生进行书空、描摹及练写。如此,能帮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提高对汉字结构和笔画的把握能力,提升书写水平。
(三)评价反馈,增强审美意识
一撇一捺,书写的都是传承,要达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学生练写结束后的评价反馈尤其重要。教师组织互评、投影展示优秀作品集体评等活动,评价聚焦汉字的结构与笔画。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从整体和细节全面观察汉字书写,直观感受汉字的构型之美及内在规律,初步形成审美意识。同时,评价反馈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写字教学效率,筑牢写字根基。
三、快乐诵读,感悟经典文化魅力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经典韵文,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音韵之美。
教师通过 “相反词语对对碰” 活动和吟诵《笠翁对韵》,营造古韵氛围,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对对子。首先采用示范节奏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出韵脚,读出节奏和韵律;再让学生通过跟读、加动作读、同桌拍手合作读等形式,让课堂活泼起来,增添诵读的乐趣;最后配合优美的画面,创设诗画相融的氛围,使韵文读起来更加富有感染力,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还可以引导学生从 “古今、桃李” 等词语入手,探究对子的特点,总结对对子规律。借助童趣语言和春天图片,先让学生看图说话,运用积累的春天词语,再将其变成对子,并交流分享。
让学生在诵读中沉浸于韵文描绘的美好情境,感受自然之美和文化意蕴,又增加了感知汉字的频率,还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实现诵读与识字的有机融合。
统编版教材在识字教学中引入经典,为学生打开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大门。识字课中,将文化浸润贯穿于识字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文化内涵,涵养品格,修身养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深入探索文化浸润的有效策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让汉字教学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文化光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
[2] 郑国民,李宇明.《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解读 [M].
[3] 吴欣歆,管贤强,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 [M].
[4] 孙傲,王越。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探究 —— 以汉字故事为载体 [J]. 新教育·科研,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