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玩也有学问》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

王超霞

义乌市龙回实验小学 322000

摘要:本文以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玩也有学问》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分析了课程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实践性与互动性突出、生活化与情境化设计的特点。指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脱节、游戏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优化游戏设计、分层设计游戏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对策,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玩也有学问》;教学方法;游戏设计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玩也有学问》作为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游戏设计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因此,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玩也有学问》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以期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一、《玩也有学问》课程的特点

(一)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玩也有学问》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将趣味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课程以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游戏内容紧扣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1]。

(二)实践性与互动性突出

该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互动体验。通过设计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增强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2]。同时,课程强调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游戏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频繁互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三)生活化与情境化设计

《玩也有学问》课程的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情境化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课程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可以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增强共情能力。

二、《玩也有学问》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游戏的趣味性,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一些游戏设计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关联性较弱,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偏离主题。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不足,未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或思想,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游戏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

部分游戏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一些游戏规则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到困惑或失去兴趣。游戏内容缺乏层次性,未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玩也有学问》课程的评价机制存在明显不足。评价标准不够科学,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依赖教师的主观判断,忽视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学生缺乏反思和改进的机会[3]。

三、《玩也有学问》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游戏设计

优化游戏设计是提升《玩也有学问》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游戏,确保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例如,在教授“规则意识”时,可以设计“小小交通员”游戏,让学生在模拟交通场景中学习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简化游戏规则,使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过于复杂的规则会让学生感到困惑,降低参与积极性,因此规则应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执行。教师在游戏中应加强引导,确保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活动。

(二)分层设计游戏

分层设计游戏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有效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游戏,体现层次性。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道德小侦探”,要求他们分析复杂情境中的对错;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设计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帮助他们逐步掌握知识。提供多样化的游戏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可以设置“游戏超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游戏分组,促进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与成长。

(三)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是提升《玩也有学问》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例如,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同时鼓励同伴之间相互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和进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而不仅仅是关注游戏结果。通过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总结

《玩也有学问》课程作为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课程的特点,指出其在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实践性与互动性突出、生活化与情境化设计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揭示了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脱节、游戏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游戏设计、分层设计游戏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对策。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探索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贾文萍.多元智能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研究——《教育信息化与慕课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23(8):I0003.

[2] 陈云穗.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5):3.

[3] 杨慧琴.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的创新教学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 2024(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