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介:项目式学习赋能地方饮食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发展
华敏捷
萧山区闻堰小学
摘要: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地方饮食文化传承面临代际断层挑战。本文以浙江省萧山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为例,通过“调研—实践—创新—推广”四阶项目式学习,探索将萧山萝卜干、清明团子等特色美食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研究表明,该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与真实情境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实现“以食育人”的综合教育价值。
关键词:综合实践;萧山美食;文化传承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快餐文化与外来饮食的冲击下,青少年对本土饮食文化的认知日益模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强化传统文化传承”。萧山作为吴越文化重要发祥地,饮食文化兼具江南韵味与市井智慧:萧山萝卜干位列“中国酱腌菜之乡”代表产品,三黄鸡承载着运河漕运的味觉记忆,梅干菜扣肉则是农耕文明中“节俭惜福”的饮食符号。然而,据课题组前期调查,83%的五年级学生能准确说出3种以上洋快餐品牌,仅12%能完整描述萧山萝卜干的制作流程,本土美食的文化根脉面临断裂风险。
(二)研究意义
从核心素养培育看,“萧山特色美食”课例具有三重价值:
1. 文化认同建构:通过追溯美食起源(如南宋《梦粱录》中记载的“鲞鱼干”与现代萝卜干的渊源),理解饮食背后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建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认同;
2. 实践能力提升:在调研访谈、创意设计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 跨学科整合价值:融合历史、科学、劳动,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二、教材与课标分析
(一)课程定位:地方文化与课程标准的双向对接
课程依托浙江省小学综合实践教材《身边的传统文化》模块“地方特色文化探究”任务,遵循“认知—体验—传播”的设计逻辑。教材强调“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社会服务等方式,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目标高度契合。萧山美食课程的独特性在于:以“可品尝、可触摸、可传播”的饮食为载体,将抽象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具身经验,符合儿童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二)核心素养目标:四维能力的有机融合
1. 实践能力:能设计访谈提纲并开展调研,掌握基础烹饪技能,制作美食宣传物料;
2. 文化理解:知晓萧山美食“咸鲜适口、便于储存”的地域适应性,理解节庆美食的象征意义;
3. 创新意识:针对传统美食的痛点提出改良方案,运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文化符号;
4. 社会责任:关注饮食安全、环保议题,形成“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文化发展观。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学情特点: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与实践基础
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10—11岁),其认知特征如下:
1. 认知优势:具备基本的问卷设计、数据统计能力,对“吃”相关话题兴趣浓厚;
2. 认知盲区:缺乏对“美食即文化载体”的深层理解,对传统工艺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3. 实践挑战:刀具使用、炉灶操作存在安全风险,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重制作轻调研”的倾向。
(二)教学策略:分层任务与多方协同
1. 差异化分组,激活多元潜能
文化调研组:查阅地方志、访谈非遗传承人;
烹饪实践组:在家长指导下学习制作萝卜干;
创新推广组:设计“萧山美食盲盒”,策划抖音推广短视频。
2. 家校社协同,构建文化共同体
家庭纽带:开展“祖辈厨房课堂”,邀请爷爷奶奶传授腌菜技艺;
社会资源:联动萧山博物馆“饮食文化展”,组织学生担任小讲解员;与本地老字号“钱江牌”萝卜干合作,参观现代化生产线,对比传统与工业腌制工艺。
3. 技术赋能,突破时空限制
AR历史重现:通过平板扫描萝卜干实物,呈现1950年代萧山农家妇女在晒场劳作的虚拟场景;
直播带货模拟:在课堂搭建“美食直播间”,学生用PPT展示改良方案,邀请家长评委在线互动。
四、教学过程实施:项目式学习的三阶推进
(一)驱动性问题:锚定真实任务
以挑战性任务串联学习:“萧山区即将举办‘宋韵食光’文化节,需招募‘小小美食代言人’,要求团队完成三项任务:①撰写《萧山美食文化调研报告》;②制作一款传统或创新美食;③设计一套能打动年轻人的推广方案。”此任务融合“研、做、创、讲”四大核心活动,激发主动探究。
(二)阶段设计:从认知到传播的深度体验
1. 准备阶段:解码美食的文化基因(2周)
(1) 田野调研:分组开展“三访”活动——
访史:查阅《萧山县志》,整理“萧山美食大事年表”;
访人:访谈非遗传承人王师傅;
访物:拍摄家中老坛、酱缸,对比现代包装,分析“容器变化反映的生活方式变迁”。
(2)数据整理: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萧山美食分类”(腌制类、节庆类、河鲜类),用柱形图呈现“学生对传统美食的认知度”调研结果(仅37%知道萝卜干需经三次翻晒)。
2. 实施阶段:在实践中体悟饮食智慧(3周)
(1) 技艺传承:复刻传统味道
劳动实践课:在学校劳动教室开展“清明团子制作”,教师示范“艾草汁调色”“咸甜双馅”工艺,学生分组完成揉面、包馅、蒸制,记录《制作误差分析表》;
(2) 创新实验:当传统遇见现代
口味改良:针对“萝卜干太咸”的问题,开发“低盐萝卜干”;
场景拓展:设计“萧山风味下午茶”,例如萝卜干咖啡、梅干菜司康等。
(三)特色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的深度设计
1. 文化溯源:绘制“萧山美食地图”
结合历史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萝卜干核心产区(益农镇)”“三黄鸡养殖基地(临浦镇)”,分析“钱塘江泥沙淤积形成的沙质土壤为何适合种植萝卜”,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味”的科学内涵。
2. 劳动体验:安全视角下的传统工艺
针对“腌制食品亚硝酸盐风险”的认知误区,邀请营养师开展讲座,指导学生计算“安全食用量”;在萝卜干制作中,强调“每日翻晒杀菌”“陈卤定期煮沸”等传统工艺中的科学原理,破除“土法不卫生”的偏见。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多元评价:过程与成果的立体观照
1. 过程性评价:设计《活动参与档案袋》,收录调研问卷、访谈录音、实践照片、修改稿等,重点关注“是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成果性评价:制定三维度评分标准——
文化性(40%):传统技艺还原度、历史典故引用准确性;
创新性(30%):改良方案的可行性、推广形式的吸引力;
社会性(30%):社区活动参与度、环保理念落实;
(二)教学反思:在实践中优化设计
1. 成功经验:
真实情境激发深层参与:文化节摆摊、直播模拟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不是保护古董,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跨学科整合提升思维深度:数学统计调研数据、科学分析腌制原理、美术设计包装,使学生理解美食是多学科交融的文化结晶。
2. 改进方向:
安全保障细化:烹饪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使用菜刀姿势不规范,后续可引入“厨房安全认证”机制;
文化阐释深化:部分小组在推广中侧重“好吃”,忽视“为何好吃”的文化内涵,需增加“美食背后的萧山精神”专题讨论。
六、结语
当学生带着自己改良的萧山美食走向社区,当他们能清晰讲述“萝卜干的咸,是海涂盐碱地的馈赠;团子的青,是艾草染就的春天”,饮食便超越了果腹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脐带。正如人类学家张光直所言:“饮食是文化的基因载体。”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中,对家乡美食的探寻,正是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地域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生长。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 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S].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2] 萧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萧山县志·饮食卷[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 萧山萝卜干腌制技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Z]. 2020.
[4] 李镇西. 从生活走向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的在地化实施[J]. 中国教育学刊,2023(4):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