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工科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何俊瑶
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 ) 中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工科专业作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合作办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与实践创新能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合作工科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对我国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合作工科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课程体系特点与不足
合作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融合国内外教育优势,通识课程兼顾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交流,专业课程整合国外前沿理论与国内扎实基础教学,构建起较为全面的知识架构。但现存问题显著,课程内容重复交叉,既浪费教学资源又加重学生负担;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实践创新类课程占比偏低,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不紧密,难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优势与局限
教学方式上引入国外先进理念,借助小组合作、项目式、案例教学等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双语教学也为学生国际交流奠定语言基础。然而,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国外教学方法运用不熟练,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双语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未完全转变,严重制约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
(三)实践平台建设情况
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打造校内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部分高校与国际企业合作,助力学生接触前沿技术与管理经验。但实践平台建设仍存短板,实习基地数量与质量不足,岗位专业匹配度欠佳;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程度低、开放时间有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客观评估学生实践过程与创新成果。
(四)未来就业方向
具备国际化和行业适配性,熟悉技术标准和行业习惯,拥有跨文化团队协作经验,这是区别于普通工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就业方向涵盖跨文化研发、管理、企业国际化业务和科研所涉外项目等多元领域,跨境项目的成功实施形成具有较强的差异化竞争力。
三、影响合作工科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
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严重限制了合作工科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国内外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氛围的显著差异,使习惯国内教师主导模式的学生难以快速适应国外注重自主探究的培养方式。在语言方面,尽管实行双语教学,但学生在阅读外文文献、参与国际学术讨论和实践项目时,仍面临较大困难。这不仅降低了知识获取效率,还阻碍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极大限制了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缺陷是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瓶颈。合作工科专业师资存在结构失衡、教学能力不均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国外学习工作经历,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有限,难以将其有效融入教学;外聘教师教学时间受限,与学生互动不足,无法给予充分指导
(三)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与方法问题
学生自身学习动力匮乏和方法不当,也对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形成阻碍。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被动应付学业,对专业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践创新领域,创新意识薄弱、思维僵化,缺乏主动探索精神。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差异与冲突
课程体系融合度待提升,专业核心课程授课比例失衡,普通工科本科核心课占比 6 0 % - 7 0 % ,而部分合作项目 4 0 % - 5 0 % ,导致学生对专业底层逻辑掌握不扎实,影响后续实践创新的理论支持。
四、合作工科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夯实能力基础
课程体系优化聚焦整合、增比与分层三个方向。通过梳理整合课程内容,消除重复交叉,将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为综合性模块,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大实践创新课程比重,开设创新创业实践、工程项目设计等课程,将实践环节贯穿学习全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此外,建立灵活选修制度,依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设置不同课程模块,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力系统、电气控制等方向,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助力学生精准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活力
教学模式创新以双语改革、项目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培养为抓手。深化双语教学,依据学生外语水平与专业需求制定分层教学方案,加强教师培训,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平台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专业外语能力。推广项目式与案例教学,以实际工程和典型案例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全流程实践,分析国内外先进案例,培养团队协作、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如制定计划、文献检索等,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三)强化实践平台,深化能力培养
实践平台建设从拓展资源、开放实验室和完善评价三方面发力。加强校企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行业龙头共建实习基地,提供优质对口岗位,并强化基地管理保障实习质量。优化校内实验室管理,延长开放时间,建立预约制度,运用虚拟仿真和远程实验技术,提升资源共享程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实践需求。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涵盖实践态度、能力和成果等指标,综合教师、学生和企业多方评价,确保评价公正,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创新。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育结合、实践锻炼和团队协作策略。加大引进力度,吸纳具有国外背景与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同时组织现有教师赴国外进修、参与学术交流,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建立教师实践锻炼机制,鼓励其参与企业项目,将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更好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围绕专业建设开展课程改革与科研攻关,促进教师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五)提升学习动力,培育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需多管齐下。开展学习指导与职业规划教育,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认识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激发主动学习动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举办讲座、竞赛等活动,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运用发散、逆向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
五、结论
为了提升合作工科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协同改革。在课程体系上,整合内容并增加实践创新课程;在教学模式上,深化双语教学,推广项目与案例教学;在实践平台建设上,拓展实习基地,开放实验室并完善评价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引育结合,推动教师实践锻炼与团队协作;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指导与职业规划,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思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切实提升学生专业学习效果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扎实学识与创新能力的工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况泉 . 合作办学与专业教学改革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06):94-96.
[2] 萧然. 高校合作办学学生录取决策研究[D]. 厦门大学,2022.
[3] 娄玉英 . 基于学生视角看工科类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 [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5,11(04):536-540+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