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六策”融通:非遗文化融入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策略

作者

卢婷

杭州市丁蕙第二幼儿园白马园区

摘要:幼儿劳动教育常存在缺乏文化内涵、技能单一、劳动价值认知浅的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应通过感知、操作和体验来学习。非遗小铺结合六维融通模式,将剪纸、蜡染、刺绣等非遗技艺融入幼儿活动,创建了富有文化、实践和创意的劳动教育环境。其特点包括:①具体化劳动过程;②培养系统性劳动思维;③融合劳动教育与美育、文化传承。研究显示,非遗小铺能显著提升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文化认同感,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了创新路径。

关键词:非遗文化;劳动教育;中班幼儿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班幼儿具有教育价值。教育政策强调劳动教育,非遗文化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劳动乐趣,理解非遗文化。剪纸、蜡染和刺绣作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核心,是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本文探讨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一、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激发劳动兴趣

非遗文化情境能激发幼儿思考和劳动潜能,促进区域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环境作品为幼儿创造直观的非遗文化学习环境,强化认知理解,积累经验。幼儿园通过游戏形式,特别是角色游戏,让幼儿在非遗文化情境中全身心投入角色,体验真实游戏,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自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观察和创作剪纸作品,可以培养劳动习惯。在中班“非遗小铺”区域,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了剪纸工作坊,展示了各种动态图案,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还创设了有利于剪纸学习的环境,如装饰剪纸作品、摆放剪纸书籍和提供剪纸材料工具,帮助幼儿了解剪纸材料和安全使用剪刀。

在剪纸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是剪纸手艺人,激发他们对剪纸的热爱和专注力。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补充幼儿对剪纸手艺人认识的不足,并根据幼儿的参与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而不仅仅是创作作品。

二、示范引导:专业助教,深入劳动价值

示范引导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让幼儿对非遗区域活动中的剪纸、蜡染等非遗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深入劳动价值,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在剪纸教学中,示范引导为幼儿提供直观体验。非遗活动中,家长方平尔教师助教,激发了“非遗小铺”活力。中班幼儿在她的指导下学习剪纸“灯笼”,掌握五种基本技法:圆、缺、方、线。通过反复练习,幼儿熟练掌握这些技巧。

家长助教演示剪纸技巧,如折叠、画半括号形状、刻画等,帮助幼儿理解。示范后,幼儿跟随练习,家长助教提供指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剪纸,装饰教室,并表达创作理念。当幼儿表达困难时,家长助教通过提问引导表达。利用数字化资源拓展幼儿思维,丰富对剪纸文化历史的认识。

三、区域融合:多样活动,体验劳动魅力

不同幼儿的学习经验、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如有的区域有很多男孩喜欢。因此,幼儿园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区域。

“非遗小铺”蜡染活动

在中班“非遗小铺”活动中,通过将蜡染与其他区域结合,激发幼儿兴趣,让他们参与并体验劳动魅力。例如,与绘画区结合创作蜡染画和手工艺品,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制作扎染,体验到扎染的神奇。他们还讨论并动手实践蜡染画,包括涂蜡、绘图、染色、脱蜡和漂洗。此外,蜡染作品也被用作图书区桌布,与科学区结合让孩子们发现蜡与水不相溶的规律,以及与表演区结合,让孩子们感知蜡染文化。

四、自主探索:提供材料,锻炼劳动精神

《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表现美化自己的生活。

“非遗小铺”蜡染活动

中班幼儿是“非遗小铺”活动的主体,强调参与、探究和发展。蜡染是一种绘蜡染色技艺,布面呈现蓝底白花图案,具有独特的“冰纹”效果。图案多样,适用于服饰和生活用品,具有朴实美感。每个制作步骤都富含文化意义,需深入体验。教师在不同区域提供蜡染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方式探索蜡染,自由探索蜡的特性,掌握技巧。

五、个性创作:基于意愿,发展劳动素养

《指南》强调游戏是幼儿园的核心活动。通过游戏,幼儿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个性化创作让幼儿通过思考和想象表达自己,体现个人劳动、情感、观点和能力,促进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得到发展。

“非遗小铺”蜡染活动

在“非遗小铺”活动中,教师应鼓励中班幼儿积极参与,从构思到成品,培养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通过蜡染制作,幼儿通过绘画、涂抹、雕刻等实践,发展动手、观察和创造能力,促进劳动素养。幼儿了解蜡染制作流程后,开始自由创作。他们先铺好桌布,平放染布,用蜡刀画出图案,并在需要的地方填充蜡。在个性化创作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念和能力表达图案,同时参考和实践,完善创作技能,发展劳动素养。

六、相互协作:组织幼儿,展现劳动氛围

为了让幼儿投入到劳动中,为了促进劳动养成教育的常态化,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协作完成非遗区域活动,旨在让幼儿能够在没有教师引导下也能够进行相应活动的创作,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非遗小铺”刺绣活动

在中班“非遗小铺”的刺绣活动中,教学目标包括认识材料工具、了解基本针法线迹、学习平面针法,以及完成作品。活动旨在为幼儿创造集体实践机会,培养合作创造和集体劳动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幼儿共同完成刺绣作品,如小抱枕、包包等,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和收获。这有助于幼儿体验合作的力量和乐趣,树立合作意识,为未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活动也鼓励中班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增强自信和安全感。

七、结语

非遗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通过多种方式,如创设情境、示范引导等,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发展了劳动兴趣、技能和素养,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在“非遗小铺”活动中,中班幼儿学习了剪纸、蜡染、刺绣等非遗技能,并对这些文化有了深刻理解,能独立完成劳动作品。他们享受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丽.非遗文化课程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J].学苑教育,2024,(15):40-42.

[2]李晶.非遗剪纸融入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造纸信息,2024,(04):82-84.

[3]郑仁仙.课程游戏化在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